第67章(2 / 3)
不知道是什么事,值得他这么费心思,宋启声拉着他的胳膊,拍了拍自己的腿,洛言心照不宣默默跨坐上来,两人面对着,宋启声见他一脸纠结,勾着唇笑了下,“到底是什么事,这么严肃呢。”
他手掌在人家的腰上磨蹭,这样的氛围,手指像察觉不到,沿着衣服下摆钻进去。
洛言是真的觉得有点抱歉,他向前靠,揽着宋启声的脖子,闷闷地说,“我参加了个活动。”
宋启声蹭着他的侧脸,“什么活动?需要我做什么吗?”
洛言说,“…需要你把我贡献给小朋友一个月。”
他直起身来,撑着宋启声的肩,观察他的表情,见宋启声蹙了下眉,他解释,”我参加了一个接力支教活动,要去一个月。“他想了下,觉得还得加一句,”明天出发。“
……
不管宋队长和洛言如何商量的,总之第二天,宋启声就载着洛言出发了。
好在第二天是周末,他有时间亲自送洛言,两人照着导航开,洛言要去的地方就在滨海市内,导航显示,整段路程不到两个小时,然而两人之前几乎没听说过这个村。
原因很快就摆在他们面前,距离村庄还有五六公里时,没路了。
宋启声提着行李箱在前,下了柏油路,土路也没能走多长,前路就被一条满是碎石子和石头的小路替代了。这样的路车开不上去,两个人下车步行。
路边树木很多,洛言跑过去把手塞进宋启声手中,两个人一起走在路上,需要步行过去这件事似乎变得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可以远远看见村落里聚集在一起的房屋时,洛言收到了一条消息。原定和他搭伴的另一名志愿者,学校不在滨海市内,因事耽搁,需要晚两天才能到。
洛言没太在意,回了他两句,两人走下一个土坡,村口就在不远处。
此时临近傍晚,应该是村口最热闹的时间,孩子放学,父母从田里回来,家家户户要准备吃饭的,可这个村子里没见炊烟,村口空荡荡。
两个人站在写着村名的大石旁,都觉出几分诡异。村里的人呢?
宋启声看了眼村子名,掏出手机来查看这个村子的情况。
这里名叫岷山村,可以搜到的都是各种慈善活动,县里市里考察等新闻里提到一嘴。可见这个村子,在市里是个贫困,但又没有贫困到成为典型的存在。
交通如此不便,却能在贫困村里占个占个中上游的原因在于,在村子后的岷山脚下,有一片梨树。
梨园主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没有修路,所以园里雇工多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到了丰收的时候,青壮劳力用推车或牲畜帮他将梨子运到路口,还能赚一份工钱。
这梨园的做法本身挺不合常理,但村里人得了益,自然没人说什么,久而久之便不再有人质疑这种行为。
两个人站在村口等了十几分钟,终于见到村子里有人走出来,是个大娘,腿脚看起来不是很利落,她远远瞧见宋启声和洛言站在村口,冲着两人挥手,两个人对视一眼,宋启声牵着洛言向村子里走去。
这大娘也许是真的走累了,见他们看懂了自己的意思,扶着路边人家的大门,歇着气,不再挪动。
宋启声大步向前走,眼睛却极快扫过这一路见到的景象。几户人家的屋顶上晒着接近橘黄的玉米,透过几家开着的门,可以看见院子里的农具和劈好堆在墙角的木柴。
家家户户的门边,都有一个厚重塑胶垫盖好的煤堆。这说明村子里仍以使用灶台为主要的烹饪方式,而此时正值晚饭时间却不见炊烟,这个村子里发生了什么?
“哎哟,你们是新来的支教老师吧?”
洛言看了宋启声一眼,他上前一步应了,女人没怀疑,自然而然把宋启声当成了另一个志愿者,洛言搭了把手,扶着大娘一路往村子里走。
她自称是村长的姐姐,村长临出去前嘱托她带两人去村子里的小学,看看环境。
洛言仗着自己长得乖,容易讨长辈喜欢,跟她套话,“大娘,村子里怎么没什么人啊?”
女人没设防,再说本就为这事愁着,有人愿意听她讲,她一口气说了个全。 ↑返回顶部↑
他手掌在人家的腰上磨蹭,这样的氛围,手指像察觉不到,沿着衣服下摆钻进去。
洛言是真的觉得有点抱歉,他向前靠,揽着宋启声的脖子,闷闷地说,“我参加了个活动。”
宋启声蹭着他的侧脸,“什么活动?需要我做什么吗?”
洛言说,“…需要你把我贡献给小朋友一个月。”
他直起身来,撑着宋启声的肩,观察他的表情,见宋启声蹙了下眉,他解释,”我参加了一个接力支教活动,要去一个月。“他想了下,觉得还得加一句,”明天出发。“
……
不管宋队长和洛言如何商量的,总之第二天,宋启声就载着洛言出发了。
好在第二天是周末,他有时间亲自送洛言,两人照着导航开,洛言要去的地方就在滨海市内,导航显示,整段路程不到两个小时,然而两人之前几乎没听说过这个村。
原因很快就摆在他们面前,距离村庄还有五六公里时,没路了。
宋启声提着行李箱在前,下了柏油路,土路也没能走多长,前路就被一条满是碎石子和石头的小路替代了。这样的路车开不上去,两个人下车步行。
路边树木很多,洛言跑过去把手塞进宋启声手中,两个人一起走在路上,需要步行过去这件事似乎变得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可以远远看见村落里聚集在一起的房屋时,洛言收到了一条消息。原定和他搭伴的另一名志愿者,学校不在滨海市内,因事耽搁,需要晚两天才能到。
洛言没太在意,回了他两句,两人走下一个土坡,村口就在不远处。
此时临近傍晚,应该是村口最热闹的时间,孩子放学,父母从田里回来,家家户户要准备吃饭的,可这个村子里没见炊烟,村口空荡荡。
两个人站在写着村名的大石旁,都觉出几分诡异。村里的人呢?
宋启声看了眼村子名,掏出手机来查看这个村子的情况。
这里名叫岷山村,可以搜到的都是各种慈善活动,县里市里考察等新闻里提到一嘴。可见这个村子,在市里是个贫困,但又没有贫困到成为典型的存在。
交通如此不便,却能在贫困村里占个占个中上游的原因在于,在村子后的岷山脚下,有一片梨树。
梨园主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没有修路,所以园里雇工多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到了丰收的时候,青壮劳力用推车或牲畜帮他将梨子运到路口,还能赚一份工钱。
这梨园的做法本身挺不合常理,但村里人得了益,自然没人说什么,久而久之便不再有人质疑这种行为。
两个人站在村口等了十几分钟,终于见到村子里有人走出来,是个大娘,腿脚看起来不是很利落,她远远瞧见宋启声和洛言站在村口,冲着两人挥手,两个人对视一眼,宋启声牵着洛言向村子里走去。
这大娘也许是真的走累了,见他们看懂了自己的意思,扶着路边人家的大门,歇着气,不再挪动。
宋启声大步向前走,眼睛却极快扫过这一路见到的景象。几户人家的屋顶上晒着接近橘黄的玉米,透过几家开着的门,可以看见院子里的农具和劈好堆在墙角的木柴。
家家户户的门边,都有一个厚重塑胶垫盖好的煤堆。这说明村子里仍以使用灶台为主要的烹饪方式,而此时正值晚饭时间却不见炊烟,这个村子里发生了什么?
“哎哟,你们是新来的支教老师吧?”
洛言看了宋启声一眼,他上前一步应了,女人没怀疑,自然而然把宋启声当成了另一个志愿者,洛言搭了把手,扶着大娘一路往村子里走。
她自称是村长的姐姐,村长临出去前嘱托她带两人去村子里的小学,看看环境。
洛言仗着自己长得乖,容易讨长辈喜欢,跟她套话,“大娘,村子里怎么没什么人啊?”
女人没设防,再说本就为这事愁着,有人愿意听她讲,她一口气说了个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