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是许久未做这些活计,半日下来两人都累得不轻,回到前院歇了好一会儿,才换了衣裳重新梳洗了一番赶车往县城去。
  进了三江县城门,也是刚到晌午。
  徐泽还真馋胡记酒肆的那一口炖羊排了,扭头和陶枝说了一声,便赶着牛车径直往县衙后头的太平巷去了。
  到了胡记酒肆,立刻有小二迎了上来,先领着徐泽把牛车拴好,又一路引着二人往里走。
  那小二笑着问:“二位客官是坐下头大堂还是坐楼上雅间?”
  徐泽走进去见大堂内几乎要坐满了,其中不乏喝酒行令的,吵嚷得他头疼,便吩咐道:“去楼上吧,要安静一些的。”
  “好嘞!您二位往这边走!”小二引他们从右侧的楼梯上去。
  坐定后,徐泽仍旧要了一钵炖羊排,又加了一份角炙腰子和三脆羹。
  点完了菜,小二又将一口小泥炉架了上来,用火钳夹了几块炭,将一钵子放得半温的炖羊排放在上头,往汤里撒了点芫荽末,这才去取来了两碟秘制蘸酱。
  等汤煮滚了,陶枝夹了一块羊排蘸着韭花酱吃,这羊排软烂脱骨,蘸料还是熟悉的辛辣呛人的味儿,一咬下去,肉汁与酱汁一齐在齿缝中迸发,嘴里又烫又辣,只能吸着气囫囵嚼烂,却越嚼越有滋味。
  徐泽也吃得大汗淋漓直呼痛快。
  两人又舀了一碗羊汤,忽然听到隔间有人落座点菜的声音,还略有几分耳熟。
  “不是我说,老张,你们户科最近挺忙的啊?总是踩着饭点来活儿,这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吧?”那人说完就没忍住笑了。
  “我能怎么办?还能把人扣着不给办么?”
  这道声音怨气十足,实在令人印象深刻,陶枝一下子就想起来了,是县衙专管买卖荒地水塘的张书吏。
  陶枝和徐泽对视一眼,做了个“张书吏”的口型,徐泽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她别出声。
  又听那头继续闲聊着,“老张啊老张,你说咱们在县衙里做事儿,每日不是起得比鸡早,就是睡得比狗晚啊!到头来,经年积攒的俸禄还不如人家乡下一个妇人的私房多,真是可怜又可笑!”
  “谁说不是呢!上回也是这个村的,买了两口塘,今日又有人来买了水塘,你说他们买水塘是养鱼还是养鸭,当真这么赚钱?”张书吏啧啧两声,仰头喝了一杯桂花酿。
  “你老丈人不是在乡下吗?你让他也买点水塘试试不就知道了。”另一人忍笑道。
  “你这吴老狗,说得轻巧!”张书吏嗤了一声,而后两人又聊起自家娘子和岳丈岳母来了。
  妇人?买水塘?究竟是谁?
  陶枝听完一肚子疑惑,可惜又不能当面去问。而后另外两道热菜上来,两人都没怎么动筷,只好另外付钱要了个食盒打包带走了。
  一顿饭草草吃完,两人在码头大市与梅老板订好鸭苗,就匆匆往回赶了。
  到家时,二堂嫂和二堂哥也回来了,鸭棚里的活计都干完了,他们夫妻俩左右无事便站在水塘另一侧的栅栏边看热闹。
  听到牛车的动静,夫妻俩纷纷回头,步履匆匆地赶了过来。
  徐泽把牛车赶到牛棚门口才停下,跳下车后,二堂哥连忙过来帮着把架子车卸下来,又把牛牵到菜地的篱笆边吃草。
  二堂嫂一上来,就拉着陶枝的袖子兴奋地说:“大妹妹,旁边那口野塘从晌午就来了十几号人!他们又是锄草又是夯地,还运了好些竹篾和木头柱子过来,怕是要学着咱们搭鸭棚养鸭子哩!”
  陶枝略皱了一下眉,问:“可知是谁买了水塘?”
  二堂嫂摇了摇头,说:“我们俩就远远的看着,没敢上前问,但领头的人是一个跛着腿的老汉,年纪瞧着好像有五六十。”
  “老汉?县衙那个书吏不是说买水塘的是个妇人吗?”徐泽质疑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