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黛玉从账册抬头看她,道:“我的脉象有什么不妥吗?”
  卜旃默了一会,道:“没有。照着原来的方子服药用膳便可。”
  她起身离开,可行至门口,她还是回头看了黛玉一眼。看着她沉溺于手中的数字,那种如芒在背的异样感终于在此刻找到了源头。
  “林姐姐,你……多久没有写过诗了?”
  一问如惊雷。
  自己也不知道多久没有提笔作诗了,黛玉呆愣了许久,铺纸,研墨,执笔欲题,却半晌落不下一字。
  从前寄人篱下,身不由己,夜不能寐,时常夜半借诗词聊以寄怀。但如今,贾府中兴,而自己权掌京中,却是真正身陷囹圄,无路可退。
  黛玉一个人坐在书房,良久无言。
  第96章 金城汤池1
  京城过冬之难,非旁人所能想象,便是粥棚就地起灶现熬现煮的米粥,分到流民手中时,也早已冷透。一次雪下了一天一夜,压垮了贾府的一座哨所高台,原本就在丫鬟婆子们赶制被褥,现在家丁小厮们不管白天黑夜都还要定是铲除屋顶积雪,护卫们则趁着雪未封城急忙带人出城砍伐木材。
  这还不算城内逐渐复苏的市井商贸和往返京城与义军新占城池之间的商队,总之贾府众人极其忙碌。
  雪重霜寒,黛玉出府巡视粥棚和济民坊亦愈发艰难,好在城中商贾贸易大有复苏之势,城中百姓或多或少回到了自给自足的正常生活。
  黛玉便遂了卜旃的意,深扎贾府,将济民坊和粥棚全数交与平儿嫂子,每日点卯等着自家商号和各处管事自行进府交差,专心养膘。
  闯王亲带义军离京攻城虽捷豹传来,却不见有回京的打算。京中新官旧吏便将城外流民之事推与黛玉,又要她出人出粮的。
  夏时常听中原大旱,雨露难求,可如今北境天寒地冻,真过了小寒,便已是大冷,大雪连绵数日,掩盖世间万物,当真白茫茫一片。长安朝廷被闯王推翻的消息随着商队与义军征伐不胫而走,大量流民趁着雪天活尸踪迹日稀时,便从四面八方而来聚于几处城门外。
  很快,收容坊人满为患,京城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府衙官僚便张贴布告,只有家中男子愿意入伍义军的,才能进入京城。
  黛玉只觉这些百姓如落花残败,不忍弃之不理。粥棚不得不设在城外,可即便如此,数九寒天下的冷羹,还是避免不了城外常有冻死之人。
  黛玉不过是为闯王谋经济便利,有了些说话办事的便宜罢了,并非京中有实权之人。济民之事本是官府之责,义军之责,可他们勤于加冕之事,备军攻城,而耽于济民之事。
  而济民乃贾府与自己立身根本,最是要紧的。黛玉遂出资增设收容坊,换每日正午阳气最足,活尸全无的时候开一次城门收容城外百姓,又重新开用宁府,收容愿意进府做工的百姓,即解决仓促入冬的用工需要,又为收容坊养工。
  只是这会便不如先前收容的安阳医馆和城西街坊那般,多是来自京外数地,为避乱而来。他们将“得府中庇护”视作理所当然,并非如京中贫民发自内心感念黛玉的仁义之举。
  黛玉这边才跟左丘梅提起陆路难行,打算走水路购粮时,莫云便气冲冲来报,说宁府又闹起了事。
  “这些人是自愿进府做工的,咱们才收留了他们。”
  莫云眉眼俱竖,满脸无奈,“可如今倒好,在宁府里擅自搭棚住下,进出院落肆意妄为,糟蹋花木不说,竟还有人在院里支起赌局赌钱。我……唉……”
  她重重叹气,“我这把年纪了,当年掌着园子,大事小情也都见过,自认手段还成。可如今对着这帮混不吝,讲规矩说道理,全似鸡同鸭讲,说一句顶三句,气得我牙疼。”
  这已不是莫云第一次来告状了,然则今日模样之委屈、语气之生动,倒让已觉日子紧绷乏味的黛玉听得出几分乐趣来。
  “从前园子里的姑娘们,便是连宝玉也最怕嬷嬷你教训他们,如今你竟也有了治不了的对手,倒也新鲜。”
  黛玉边说着,便是捂嘴在那笑。
  莫云登时面红耳赤。若是往常,她自会寻法子摆平,再不济自己将事捂了不叫主子知自己无能,如今却要亲来主子跟前叫苦,显然是实在压不住,又不得不解决了。
  黛玉自然心中有数,笑过之后转头问赵安:“嬷嬷如此说,想来你那边训练新兵,也多不顺遂罢?”
  赵安是个沉得住气又踏实的人,有几分裴石的样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