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攥紧手,咬了咬牙,终于道:“你便……替我,送他一程。”
  左丘梅所想的五十万石谷米从贾府逐渐充入朝廷的义仓,一直到了城西的工事完成了大半,闯王口头许诺的城西丰川街商铺契约也终于送至府中。
  或者准确来说,这些契约,半数归贾府,半数归黛玉所有。
  契文纸墨犹新,却重如千金。
  这是起义军对功劳的奖赏,却也是对财富、权柄最直接的掣肘,便也将黛玉牢牢捆在义军共谋的路上。
  正如义军所言“均田地、同富贵”,昔日那些寄身于贾府的城西百姓,也陆续返回重建后的家园。他们是京中乱世的第一批“新民”,继续在义军尚未竣工的工地劳作,也渐渐脱离贾府庇护。
  义军则趁着还未彻底入冬,士气正足时大举攻伐周边州府,连下数城,捷报频传,为闯王改元称帝积蓄最后的筹码。
  与此同时,黛玉所筹建的“商铺制度”也悄然启动。那批本在府中避祸、身份尊贵的高门贵女们,按照黛玉的谋划,与府中派出的婆子管事一同入市经营。
  这些昔日只懂抚琴点香、织锦题诗的贵女,如今却在账册与布匹、银钱与盐引之间,寻求新生。
  随着义军的行进,黛玉依着父亲病逝前留下的书信笔札,从中抽丝剥茧,竟真寻得了几位义军攻下的城池中持有旧朝盐引、掌握盐道重权的官绅商贾。
  前朝之弊,有时候是新朝之利。
  百姓口中的狗官人头落地,义军不循前朝律法,不管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借势与州县府衙暴力向这些手握大量盐引官绅,以新朝名义讨旧朝盐税。
  从前一两难追的盐税,他们竟乖乖奉上,尽数充作新朝公用。少了在官员之中层层盘剥,到义军手中竟达八百万两之巨。
  但迷途知反并不代表赦免。
  一旦税银缴清,这些官绅商贾们也难逃被压迫而聚集在一起的义军秋后算账。
  这些人的的船队,商队,则在闯王的默许下,悄然落入黛玉之手。
  京城不似其他州县,本就是商贾富庶之地,京中百姓虽有流离失所者,但也有众多殷实人家。
  只要有朝廷管事,重拾秩序,京中商贾复苏不过朝夕。
  等到这个冬天熬过去,若无大乱,可以说,如今除闯王与他几位生死兄弟外,京中权柄最大者,恐怕便是黛玉。
  她将稳坐京中商贾之首、富贵之巅,成为新朝头号皇商,为新朝积聚财富。
  昔日贾府之荣耀,靠的是从龙之功,换来军功之爵;可黛玉是女子,即难寻军功更遑论仕途,也只得靠商贾换来从龙之功,替贾府挣得闯王许诺的爵位。
  可黛玉不是薛宝钗,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御史,母亲贾敏是勋贵小姐,五岁时启蒙老师也是进士出身。
  她长于礼法诗礼之家,心中自有“士农工商”之分序。
  眼见贾府有重拾旧日荣光,可黛玉终究明白,自己如今所做之事,不是她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起义军共谋、沦为商贾,从于末流,无异于自降身份。
  逐利者薄情,终有一日,海晏河清之日,便是卸磨杀驴之时。
  她如今所谋所得,若无军功护持、若无圣心维系、若无仕途庇护,不过是一场豪赌。
  府中众人扬眉吐气,她看着账本上的银两流转,跪在贾府家祠,老太太排位之前,却只觉惶恐。
  富贵荣华,终是一梦黄粱。
  黛玉来到贾府数年,见王夫人端庄持重,凤姐儿八面玲珑,再到后来暂理中馈的探春妹妹,无不日复一日地困于府中事务,泥足深陷。
  贾府好不容易重拾荣光,黛玉既然手持中馈,自然再不许过往治家不严、自杀自灭之事重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