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1 / 3)
左丘梅轻轻一笑,已听出了她的分寸。
“我最初不过是等宝玉归来,一直撑到现在。本是身不由己,但顾念恩情,既在贾府,就不能弃之不顾。如今所谋者,不过是一隅安稳,能让我们有余力出城寻人,也好叫我自己心安。闯王,不过是我等自保的筹码。待宝玉与裴石归来,我们便退去,回金陵也好……”
黛玉拍拍紫鹃的手,道:“苏州也是个不错的地方,我们便找一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
左丘梅知道主子谋权不是为争权,但没想到她所有费尽心机的谋划,与自己一般,都是为了最后的抽身。
她跟自己一样,也是俗人。
赵安作为接替裴石的护院总管,眼见主子进入义军京营,心有不安。
“左先生,我们只是在这里等着主子出来,真的没事吗?”
左丘梅抬头望向天色将晚的京营大门,“我们带着这么多人马,众目睽睽下来到京营,又在这里冒着入夜的危险在此等候,总不至出事。”
不过是赌,赵安不语,仍觉不安。
原先是禁军的京营如今被义军夺占,兵士多为流民草莽,纪律混乱,粗鄙无礼。对寻常男子而言尚是危险之地,更遑论两位女子。
然而,黛玉与紫鹃竟一路畅行无阻。曹睢亲自相迎,引她们深入营地。
沿途兵卒目光肆无忌惮,或戏谑,或狐疑。黛玉面色如水,并无丝毫惧意。曹睢似也觉察周围气氛微妙,低声道:“林姑娘莫怪,京营禁女眷,他们只是好奇罢了。”
“我亦是头一次踏入军营,自然新鲜。”黛玉淡淡答道,声音清冷,“只是将会面设于军营,确实不合礼制,让人不适。”
曹睢没想到对方如此直接表达不满,想来要么不好拿捏,要么心直口快。可是能带着破落户支撑至今,只怕并非后者。
“我家主上军务繁忙,确实难以脱身,只能委屈姑娘了。”
黛玉心中冷笑,这分明是鸿门设宴,只是沛公都无从选择,何况是她?
一行人终于停于一座中军大帐前。营门张着,内里火光映照,一人坐于主位之上,身着旧甲,目色森沉。
曹睢作揖道:“主子,这便是京中贾府当家,林氏。”
林黛玉缓步而入,一身素衣素面,目光平静,步伐不疾不徐,仿佛并非踏入虎穴,而是自家堂屋。
张才良抬眼而视,眸光中尽是打量。
黛玉微微躬身作一万福礼,端然道:“林氏,见过闯王。”
她出身侯门,言辞温婉,无半点惶恐谄媚,只一句:“久闻闯王仁义为怀,应天顺民,今日得一晤,小女子实感有幸。”
这本是寒暄之语,可“应天顺民”四字,却正是张才良最在意的名声所在。近来京中流言四起,说贾府义诊施粥、守门抗尸,名声甚至有压过义军之势,胡隆又报济民之事属实,张才良虽不表态,却早有不安。
否则,便不会有今日京营中要黛玉如此赴会了。
张才良略一颔首,便从主位上走下,拂袖抬手示意:“坐罢。你出身高门,我不过粗人,且不讲那些虚礼。”
黛玉谢礼落座,而张才良并未急于入正题,反倒细细打量她眉眼神色,半晌,他才淡淡一笑:“听闻林姑娘身世浮萍,又遇家道中落,未婚夫婿至今音讯渺然……本王念之颇感唏嘘。”
黛玉心知这话看似怜惜,实则却是试探。
黛玉神色不动,温声答道:“府中在前朝落罪夺爵,皆因教子不严、自毁门户。今日所剩,不过残垣余瓦。世事无常,善念为护,如今济民施粥,不为其他,乃是积德自守。也是小女一念私心,若夫婿远方听闻家中安好,或可早日归府,重聚团圆。”
堂上一静。
此言不言兴复,不涉权势,只是女子闺阁之思。 ↑返回顶部↑
“我最初不过是等宝玉归来,一直撑到现在。本是身不由己,但顾念恩情,既在贾府,就不能弃之不顾。如今所谋者,不过是一隅安稳,能让我们有余力出城寻人,也好叫我自己心安。闯王,不过是我等自保的筹码。待宝玉与裴石归来,我们便退去,回金陵也好……”
黛玉拍拍紫鹃的手,道:“苏州也是个不错的地方,我们便找一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
左丘梅知道主子谋权不是为争权,但没想到她所有费尽心机的谋划,与自己一般,都是为了最后的抽身。
她跟自己一样,也是俗人。
赵安作为接替裴石的护院总管,眼见主子进入义军京营,心有不安。
“左先生,我们只是在这里等着主子出来,真的没事吗?”
左丘梅抬头望向天色将晚的京营大门,“我们带着这么多人马,众目睽睽下来到京营,又在这里冒着入夜的危险在此等候,总不至出事。”
不过是赌,赵安不语,仍觉不安。
原先是禁军的京营如今被义军夺占,兵士多为流民草莽,纪律混乱,粗鄙无礼。对寻常男子而言尚是危险之地,更遑论两位女子。
然而,黛玉与紫鹃竟一路畅行无阻。曹睢亲自相迎,引她们深入营地。
沿途兵卒目光肆无忌惮,或戏谑,或狐疑。黛玉面色如水,并无丝毫惧意。曹睢似也觉察周围气氛微妙,低声道:“林姑娘莫怪,京营禁女眷,他们只是好奇罢了。”
“我亦是头一次踏入军营,自然新鲜。”黛玉淡淡答道,声音清冷,“只是将会面设于军营,确实不合礼制,让人不适。”
曹睢没想到对方如此直接表达不满,想来要么不好拿捏,要么心直口快。可是能带着破落户支撑至今,只怕并非后者。
“我家主上军务繁忙,确实难以脱身,只能委屈姑娘了。”
黛玉心中冷笑,这分明是鸿门设宴,只是沛公都无从选择,何况是她?
一行人终于停于一座中军大帐前。营门张着,内里火光映照,一人坐于主位之上,身着旧甲,目色森沉。
曹睢作揖道:“主子,这便是京中贾府当家,林氏。”
林黛玉缓步而入,一身素衣素面,目光平静,步伐不疾不徐,仿佛并非踏入虎穴,而是自家堂屋。
张才良抬眼而视,眸光中尽是打量。
黛玉微微躬身作一万福礼,端然道:“林氏,见过闯王。”
她出身侯门,言辞温婉,无半点惶恐谄媚,只一句:“久闻闯王仁义为怀,应天顺民,今日得一晤,小女子实感有幸。”
这本是寒暄之语,可“应天顺民”四字,却正是张才良最在意的名声所在。近来京中流言四起,说贾府义诊施粥、守门抗尸,名声甚至有压过义军之势,胡隆又报济民之事属实,张才良虽不表态,却早有不安。
否则,便不会有今日京营中要黛玉如此赴会了。
张才良略一颔首,便从主位上走下,拂袖抬手示意:“坐罢。你出身高门,我不过粗人,且不讲那些虚礼。”
黛玉谢礼落座,而张才良并未急于入正题,反倒细细打量她眉眼神色,半晌,他才淡淡一笑:“听闻林姑娘身世浮萍,又遇家道中落,未婚夫婿至今音讯渺然……本王念之颇感唏嘘。”
黛玉心知这话看似怜惜,实则却是试探。
黛玉神色不动,温声答道:“府中在前朝落罪夺爵,皆因教子不严、自毁门户。今日所剩,不过残垣余瓦。世事无常,善念为护,如今济民施粥,不为其他,乃是积德自守。也是小女一念私心,若夫婿远方听闻家中安好,或可早日归府,重聚团圆。”
堂上一静。
此言不言兴复,不涉权势,只是女子闺阁之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