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2 / 3)
“这时候散什么心?”史湘云皱眉,声音顿时拔高了几分,觉得大奶奶心太大了,“大奶奶不知道,这城中便是缮国公府和治国公府都叫义军强闯了,前日国公府的亲眷便是连女子孩童也被拉去游街。你说要是叫人认出林姐姐是贾府主母,还带着兰哥儿,那岂不是……岂不是要命?”
李纨闻言有些踌躇,犹豫片刻,道:“但她出门也不是鲁莽,身边带了府中护院领班和府中街坊,他们也乔装成百姓,再说如今义军也未必识得府中上下……”
“大奶奶你便是不想想林姐姐是女子,也想想兰哥儿年纪还小,出事了往后贾府如何是好?!”
史湘云便是跟着夫君和府兵一同出府,也是赶早出府,宁可遇到在街上来不及躲藏的活尸,也避免遇到义军那些流民贼寇。
她气大奶奶糊涂,又怨林姐姐莽撞,急着去找卫若兰。
卫若兰也觉得此事很是不妥,带着府兵出发寻人。
而此时,黛玉坐在一辆旧马车中,已经慢慢行近西城门。
他们出了府便分道扬镳,护卫们护送贾兰往各国公家瞧看情况,而黛玉跟小红贾芸夫妇一起,带上俩府中做事的街坊往城西去。
车内四人,皆着粗布旧衣。黛玉衣衫斜披,素挽着发髻,怀中还抱着一顶破笠遮面,看上去不过是逃难途中颠沛的普通姑娘。
小红坐在她身侧,一手提着竹篮,篮中不过萝卜与硬饼,目光却一直警觉地掀帘望外。
小红问在前车辕上装作车夫的贾芸:“我们这是到哪里了?”
他回头应道:“再往前百米,便是西城门。你瞧前面那些房屋瓦舍有被火灼烧的痕迹,便是当日过火之处。”
黛玉微微一侧身,透过车窗往外望去。
那片区原是城西坊最热闹的铺户杂居之地,如今只剩残垣断壁,连孩童的哭声都听不见。上次那场火在久旱无雨的秋风下,当真势不可挡,街头砖瓦焦黑,屋顶多已烧穿,几处瓦下还残留炭灰。”
“这里原先是义顺坊。”车里的婆子低声道,“前几年常有人来这里置年货、买花灯。谁知不仅这几年世道艰难没了光景,竟叫这火烧了个干净。”
车厢里一阵沉默。
黛玉合上车帘,轻声问:“你们原先住的,是这?”
老衙役低声应道:“那日西风急,几家柴行失守,火往西蔓延,直到马蹄巷尽头才被拦住。有人说是流民纵火,也有人说,是有人家糟了尸祸,不慎起火。”
裂口、废墟,皆是人心中的荒。
她眼中只有怜悯,但无半分惊惧,她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车辚辚往前,马蹄声在带着一条条焦黑曲线的街道上闷闷地响。
贾芸忽勒缰止步,压低嗓子道:“前头是义军设的粥棚,依昨儿打听来的话,如今每日两次,限量赈济百姓。那棚子旁边还有登名册的兵丁,马车要是凑得太近,只怕惹人怀疑。”
小红已警觉起身,黛玉却一摆手,道:“不妨,我本来就想看看,找个地方停下马车,我们走过去看看这义军究竟是怎样的济民之举。”
说罢,她自车中缓缓步下,衣衫褴褛,小红还给黛玉脸上蹭了一撮墙灰,灰扑扑的脸上只露一双单纯的眼睛清亮如水。小红也扶着老衙役紧随其后,一副陪年迈亲眷出门讨食的样子。
贾芸亦从车上跳下,将车牵到一处破院,混入人流。
街口,大布棚用破布裹顶,下头支着粗木案,案上有两口大锅,正炖着稀粥。锅前几个老百姓排得七扭八歪,有老有少,眼里俱是麻木。
棚后坐着几名义军兵卒,衣服各有各的不同,甚至时常走南闯北的,只要瞧他们打扮,大多能猜出他们原籍在哪。
比起维持秩序的,边上有人执笔写册,语气倒也不似寻常兵将般粗野。
“今日来者才有,一人一碗,不得代领!”有人高声道,“凭印记轮番取粥,哄抢者直接打死!”
黛玉在队伍末端排着,一旁一老汉一边掌心合十祈祷,嘟囔着:“留有口粥就好……” ↑返回顶部↑
李纨闻言有些踌躇,犹豫片刻,道:“但她出门也不是鲁莽,身边带了府中护院领班和府中街坊,他们也乔装成百姓,再说如今义军也未必识得府中上下……”
“大奶奶你便是不想想林姐姐是女子,也想想兰哥儿年纪还小,出事了往后贾府如何是好?!”
史湘云便是跟着夫君和府兵一同出府,也是赶早出府,宁可遇到在街上来不及躲藏的活尸,也避免遇到义军那些流民贼寇。
她气大奶奶糊涂,又怨林姐姐莽撞,急着去找卫若兰。
卫若兰也觉得此事很是不妥,带着府兵出发寻人。
而此时,黛玉坐在一辆旧马车中,已经慢慢行近西城门。
他们出了府便分道扬镳,护卫们护送贾兰往各国公家瞧看情况,而黛玉跟小红贾芸夫妇一起,带上俩府中做事的街坊往城西去。
车内四人,皆着粗布旧衣。黛玉衣衫斜披,素挽着发髻,怀中还抱着一顶破笠遮面,看上去不过是逃难途中颠沛的普通姑娘。
小红坐在她身侧,一手提着竹篮,篮中不过萝卜与硬饼,目光却一直警觉地掀帘望外。
小红问在前车辕上装作车夫的贾芸:“我们这是到哪里了?”
他回头应道:“再往前百米,便是西城门。你瞧前面那些房屋瓦舍有被火灼烧的痕迹,便是当日过火之处。”
黛玉微微一侧身,透过车窗往外望去。
那片区原是城西坊最热闹的铺户杂居之地,如今只剩残垣断壁,连孩童的哭声都听不见。上次那场火在久旱无雨的秋风下,当真势不可挡,街头砖瓦焦黑,屋顶多已烧穿,几处瓦下还残留炭灰。”
“这里原先是义顺坊。”车里的婆子低声道,“前几年常有人来这里置年货、买花灯。谁知不仅这几年世道艰难没了光景,竟叫这火烧了个干净。”
车厢里一阵沉默。
黛玉合上车帘,轻声问:“你们原先住的,是这?”
老衙役低声应道:“那日西风急,几家柴行失守,火往西蔓延,直到马蹄巷尽头才被拦住。有人说是流民纵火,也有人说,是有人家糟了尸祸,不慎起火。”
裂口、废墟,皆是人心中的荒。
她眼中只有怜悯,但无半分惊惧,她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车辚辚往前,马蹄声在带着一条条焦黑曲线的街道上闷闷地响。
贾芸忽勒缰止步,压低嗓子道:“前头是义军设的粥棚,依昨儿打听来的话,如今每日两次,限量赈济百姓。那棚子旁边还有登名册的兵丁,马车要是凑得太近,只怕惹人怀疑。”
小红已警觉起身,黛玉却一摆手,道:“不妨,我本来就想看看,找个地方停下马车,我们走过去看看这义军究竟是怎样的济民之举。”
说罢,她自车中缓缓步下,衣衫褴褛,小红还给黛玉脸上蹭了一撮墙灰,灰扑扑的脸上只露一双单纯的眼睛清亮如水。小红也扶着老衙役紧随其后,一副陪年迈亲眷出门讨食的样子。
贾芸亦从车上跳下,将车牵到一处破院,混入人流。
街口,大布棚用破布裹顶,下头支着粗木案,案上有两口大锅,正炖着稀粥。锅前几个老百姓排得七扭八歪,有老有少,眼里俱是麻木。
棚后坐着几名义军兵卒,衣服各有各的不同,甚至时常走南闯北的,只要瞧他们打扮,大多能猜出他们原籍在哪。
比起维持秩序的,边上有人执笔写册,语气倒也不似寻常兵将般粗野。
“今日来者才有,一人一碗,不得代领!”有人高声道,“凭印记轮番取粥,哄抢者直接打死!”
黛玉在队伍末端排着,一旁一老汉一边掌心合十祈祷,嘟囔着:“留有口粥就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