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2 / 4)
也就是说,申国公自以为找到了崔尚镇的一个大秘密,却只是为崔尚镇更大的罪孽洗脱了。
怪不得他气得昏迷。
“抓牢崔尚镇勾连南诏王庭,一样可以逼得他辞官,离开京畿营。”郑夫人说,“你们应该劝着国公爷,叫他别气这么狠。”
“一时情绪上来,脸色就不对劲了,根本听不见我们如何劝。”内幕说。
郑夫人:“这次崔尚镇在劫难逃。咬死他在驻地与高氏不清不楚,一样可以成事。”
事情却没成。
又过了几日,内廷的慎刑司拿出来一份卷宗,上面有一女子小像、指纹,以及身上暗处胎记。
来询问的“高氏女”,根本不是什么王庭公主,她是早年太皇太后安插在南诏国王庭的眼线。
郑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如遭雷击;申国公脸色发青,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
而后呛咳,他咳出了一团血块。
“国公爷,您千万保重啊!”郑夫人急坏了。
申国公出手,把崔大将军时刻担心会爆的“旧事”,直接洗脱干净了。
崔家恨不能给申国公磕个头。
第464章 王妃是她靠山
大理寺放了“高氏”与孩子们出来,被崔大将军接回了崔家。
这位高氏本名叫周韵柔,早年太皇太后从民间选的家世清白的女郎,甚至还有父母兄弟皆在。
崔家接纳了她。
然而,崔家为了顾及体面,崔大夫人也要考虑儿孙们的面子,把周氏与她的孩子们寄养在八爷名下。
“八爷当年病死在战场上,无功名、无子嗣,没个供奉香火之人。这对双生子,就养在他名下。”崔大夫人对外说。
又说,“周氏不明不白跟了大将军,到底不检点。若接了她进府享受荣华富贵,乱了伦理纲常。
就送她回故乡静养,崔氏给她一套宅院、六百亩良田,往后每年都给她送五百两银子,直到她寿终。”
孩子养在崔氏族中,选了乳娘和丫鬟照顾他们俩;周氏送走。
整个伏天,满盛京城都在看崔氏、郑氏的热闹。
申国公府固然很引人注目,崔大将军有私生子之事,更吸引目光——普通人还是喜欢听这些男女绯色纠纷,而不是政治丑闻。
外头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崔大夫人手段狠,面慈心毒。
先是借着去世小叔子的名义,把崔大将军和两个孩子隔开,不让他们“认父”。
又把周氏送走,不叫她与崔大将军见面,免得旧情复燃。
也有人夸崔大夫人睿智。
私生子养在去世小叔子的名下,彼此有利,还保全了长房儿孙的体面。 ↑返回顶部↑
怪不得他气得昏迷。
“抓牢崔尚镇勾连南诏王庭,一样可以逼得他辞官,离开京畿营。”郑夫人说,“你们应该劝着国公爷,叫他别气这么狠。”
“一时情绪上来,脸色就不对劲了,根本听不见我们如何劝。”内幕说。
郑夫人:“这次崔尚镇在劫难逃。咬死他在驻地与高氏不清不楚,一样可以成事。”
事情却没成。
又过了几日,内廷的慎刑司拿出来一份卷宗,上面有一女子小像、指纹,以及身上暗处胎记。
来询问的“高氏女”,根本不是什么王庭公主,她是早年太皇太后安插在南诏国王庭的眼线。
郑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如遭雷击;申国公脸色发青,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
而后呛咳,他咳出了一团血块。
“国公爷,您千万保重啊!”郑夫人急坏了。
申国公出手,把崔大将军时刻担心会爆的“旧事”,直接洗脱干净了。
崔家恨不能给申国公磕个头。
第464章 王妃是她靠山
大理寺放了“高氏”与孩子们出来,被崔大将军接回了崔家。
这位高氏本名叫周韵柔,早年太皇太后从民间选的家世清白的女郎,甚至还有父母兄弟皆在。
崔家接纳了她。
然而,崔家为了顾及体面,崔大夫人也要考虑儿孙们的面子,把周氏与她的孩子们寄养在八爷名下。
“八爷当年病死在战场上,无功名、无子嗣,没个供奉香火之人。这对双生子,就养在他名下。”崔大夫人对外说。
又说,“周氏不明不白跟了大将军,到底不检点。若接了她进府享受荣华富贵,乱了伦理纲常。
就送她回故乡静养,崔氏给她一套宅院、六百亩良田,往后每年都给她送五百两银子,直到她寿终。”
孩子养在崔氏族中,选了乳娘和丫鬟照顾他们俩;周氏送走。
整个伏天,满盛京城都在看崔氏、郑氏的热闹。
申国公府固然很引人注目,崔大将军有私生子之事,更吸引目光——普通人还是喜欢听这些男女绯色纠纷,而不是政治丑闻。
外头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崔大夫人手段狠,面慈心毒。
先是借着去世小叔子的名义,把崔大将军和两个孩子隔开,不让他们“认父”。
又把周氏送走,不叫她与崔大将军见面,免得旧情复燃。
也有人夸崔大夫人睿智。
私生子养在去世小叔子的名下,彼此有利,还保全了长房儿孙的体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