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2 / 2)
可是萧盈从未用他。真正信任他,礼遇他,让他一展抱负,位极人臣,甚至青史留名的,是那个被他们一条判语就夺走了一切的女孩儿。
若是当年,他愿意站在谢拂霜那一边,扶立女帝呢?但这个念头只是冒出来,他便苦笑着,咽下去了。
那样的话,他早已被谢郯杀了。
方千绪看着明绰,眼中落了一行泪,只道:“往者不可谏啊。”
他的手伸出来,微微颤着,摸到了早已准备好的一把剃刀。明绰犹豫着接过来,方千绪几乎没有力气抬手了,只能做了个示意,要明绰替他剃度。
“我本佛前灵台境,奈何一身染尘埃。”他的声音低到几乎听不见,“我从哪里来,要回哪里去……”
明绰忍住了一声哽咽,什么都没说,举着剃刀伸到了方千绪头顶。他的头发几乎已经全白了,枯草似的在头顶丛生。那剃刀锋利,轻轻一刮,头发便轻飘飘地落下来,很快就积在了他的身边。方千绪尽了自己最后的力气,在榻上结跏趺坐,手持伏魔印,护于丹田。
这是他第三次剃度了,每到他觉天地之大,却无处容身时,总还有佛门慈悲。可是真正行至水穷处了,回头一看,才发现他一生求伟业,原来只求来过眼云烟。
错了,从四十多年前,慧玄从佛前转身,看见那个人的第一眼起,就注定大错特错。
他长长地、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谢郯负我。”
明绰的手顿了顿,没有听清楚:“什么?”
可是慧玄含着笑,已经闭上了眼睛。
第151章
方千绪自知将死,已为乌兰晔留下临终奏表,献上十策。人口土地,军务边防,水利农耕,律法礼教,胡汉相融……能想到的,他都已经写明。尚书台中何人可用,长于何处、短于何处,也都一一注明。
写这封奏表时,他尚不知能否见到明绰最后一面。忆及当年随先王和皇后出征,初入洛阳,转眼已是一十三载,故人皆逝,思之唯有涕零。他特意交代,
临终前他会放下所有官衔,重回佛门,只愿能依照天竺佛国的习俗,净身投火,解脱皮囊,归于空寂。
但是乌兰晔并没有听他的。为表哀悼,陛下不仅保留了方千绪所有的官位,还追谥他为贞定侯,特许配祀太庙,世代不毁。
明绰提出过折衷的意见,想按照佛家的规矩,将慧玄尸身烧化出来的舍利子葬于洛阳佛塔之下,既有尊荣,也算是成全了他的心愿。可是乌兰晔只是嘴上应和了母亲两句,实际上还是命人建陵造墓,想将贞定侯入土为安。明绰看出来他有自己的主意,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她记着方千绪临终那几句话,晔儿已经长大了,现在他是说一不二的天子,明绰尽量不多发表看法。她带来的大雍兵马,乌兰晔命石简带回城郊羽林军大营中,给他们划了一块地,允许他们休养。明绰被乌兰晔接回宫中,仍旧奉于重华殿,但袁綦却被他安排去了在洛阳的大雍驿馆,只把他当成了舅舅派来的普通使臣。对此,明绰也没有多说什么。
可是没过多久,她还是没忍住在段氏的身后事上多说了几句。
方千绪的临终奏表里也提及了此事,建议乌兰晔保留太皇太后的尊荣。当年段知妘相助乌兰郁弗入主长安,对大燕有定国之功。大燕的开国功臣已经全部死在乌兰晔手里了,他若再对段氏刻薄,恐怕要寒了人心。太皇太后当年一力革除蛮夷恶习,推行归汉之策,在长安开设汉学,广建佛寺,设道场鼓励佛经的翻译和传播,迁都洛阳之后,她也没有因与萧皇后的龃龉而废其政……平心而论,段知妘终其一生,对大燕的方方面面都有贡献。人死灯灭,青史之下,至少应该记得她的功绩。
他拿出了当年萧盈处置谢太后的旧事来规劝,陛下若肯宽容,朝堂中流的血越少越好,局势稳定,人心必能归附。
但乌兰晔不愿意宽容。他恨段知妘已入骨,别说保留她太皇太后的尊荣,乌兰晔把段氏夷族了还不够,甚至还想把段知妘的尸身挫骨扬灰。明绰不得不出面劝阻,好说歹说地才拦住了乌兰晔。但儿子离开的时候脸色着实不妙,明绰隐隐觉得还是得罪了他。
明绰感觉得出来,对于她改嫁一事,乌兰晔心里非常抵触,言语间根本不愿意提到袁綦。她提出过想去皇陵祭拜,乌兰晔也推说路远不便,他事情又多,等空了再陪母亲去。明绰只好日日居于重华殿中,无所事事。接任方千绪位置的杨崇也是曾经的萧后党人,他来求见了几次,明绰都有意避嫌,表现出了没有沾手朝局之意。
乌兰晔侍奉得倒是很周到,几乎晨昏定省,一日不落。重华殿里一切布置如旧,甚至还保留着乌兰徵一件旧衣。有时晔儿一走,明绰就揽着那件旧衣,好像丈夫还活着似的,问他,她该拿儿子怎么办呢?
可是衣服只是一件衣服,乌兰徵没有办法回答她了。
她来,名义上是来为大雍解释为何扣押使臣的,但是乌兰晔一直不问。明绰只好自己寻了个合适的机会,小心地向他解释了当年冯濂之的背叛,也解释了为何这么多年方千绪都没有告诉他。可是乌兰晔听完了,也没有表现出如何的愤怒伤心,既然如此,冯濂之留给母亲和舅舅处置便是。明绰听他这样说,心里便凉了一截。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PeC.html" title="蕉三根" target="_blank">蕉三根
↑返回顶部↑
若是当年,他愿意站在谢拂霜那一边,扶立女帝呢?但这个念头只是冒出来,他便苦笑着,咽下去了。
那样的话,他早已被谢郯杀了。
方千绪看着明绰,眼中落了一行泪,只道:“往者不可谏啊。”
他的手伸出来,微微颤着,摸到了早已准备好的一把剃刀。明绰犹豫着接过来,方千绪几乎没有力气抬手了,只能做了个示意,要明绰替他剃度。
“我本佛前灵台境,奈何一身染尘埃。”他的声音低到几乎听不见,“我从哪里来,要回哪里去……”
明绰忍住了一声哽咽,什么都没说,举着剃刀伸到了方千绪头顶。他的头发几乎已经全白了,枯草似的在头顶丛生。那剃刀锋利,轻轻一刮,头发便轻飘飘地落下来,很快就积在了他的身边。方千绪尽了自己最后的力气,在榻上结跏趺坐,手持伏魔印,护于丹田。
这是他第三次剃度了,每到他觉天地之大,却无处容身时,总还有佛门慈悲。可是真正行至水穷处了,回头一看,才发现他一生求伟业,原来只求来过眼云烟。
错了,从四十多年前,慧玄从佛前转身,看见那个人的第一眼起,就注定大错特错。
他长长地、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谢郯负我。”
明绰的手顿了顿,没有听清楚:“什么?”
可是慧玄含着笑,已经闭上了眼睛。
第151章
方千绪自知将死,已为乌兰晔留下临终奏表,献上十策。人口土地,军务边防,水利农耕,律法礼教,胡汉相融……能想到的,他都已经写明。尚书台中何人可用,长于何处、短于何处,也都一一注明。
写这封奏表时,他尚不知能否见到明绰最后一面。忆及当年随先王和皇后出征,初入洛阳,转眼已是一十三载,故人皆逝,思之唯有涕零。他特意交代,
临终前他会放下所有官衔,重回佛门,只愿能依照天竺佛国的习俗,净身投火,解脱皮囊,归于空寂。
但是乌兰晔并没有听他的。为表哀悼,陛下不仅保留了方千绪所有的官位,还追谥他为贞定侯,特许配祀太庙,世代不毁。
明绰提出过折衷的意见,想按照佛家的规矩,将慧玄尸身烧化出来的舍利子葬于洛阳佛塔之下,既有尊荣,也算是成全了他的心愿。可是乌兰晔只是嘴上应和了母亲两句,实际上还是命人建陵造墓,想将贞定侯入土为安。明绰看出来他有自己的主意,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她记着方千绪临终那几句话,晔儿已经长大了,现在他是说一不二的天子,明绰尽量不多发表看法。她带来的大雍兵马,乌兰晔命石简带回城郊羽林军大营中,给他们划了一块地,允许他们休养。明绰被乌兰晔接回宫中,仍旧奉于重华殿,但袁綦却被他安排去了在洛阳的大雍驿馆,只把他当成了舅舅派来的普通使臣。对此,明绰也没有多说什么。
可是没过多久,她还是没忍住在段氏的身后事上多说了几句。
方千绪的临终奏表里也提及了此事,建议乌兰晔保留太皇太后的尊荣。当年段知妘相助乌兰郁弗入主长安,对大燕有定国之功。大燕的开国功臣已经全部死在乌兰晔手里了,他若再对段氏刻薄,恐怕要寒了人心。太皇太后当年一力革除蛮夷恶习,推行归汉之策,在长安开设汉学,广建佛寺,设道场鼓励佛经的翻译和传播,迁都洛阳之后,她也没有因与萧皇后的龃龉而废其政……平心而论,段知妘终其一生,对大燕的方方面面都有贡献。人死灯灭,青史之下,至少应该记得她的功绩。
他拿出了当年萧盈处置谢太后的旧事来规劝,陛下若肯宽容,朝堂中流的血越少越好,局势稳定,人心必能归附。
但乌兰晔不愿意宽容。他恨段知妘已入骨,别说保留她太皇太后的尊荣,乌兰晔把段氏夷族了还不够,甚至还想把段知妘的尸身挫骨扬灰。明绰不得不出面劝阻,好说歹说地才拦住了乌兰晔。但儿子离开的时候脸色着实不妙,明绰隐隐觉得还是得罪了他。
明绰感觉得出来,对于她改嫁一事,乌兰晔心里非常抵触,言语间根本不愿意提到袁綦。她提出过想去皇陵祭拜,乌兰晔也推说路远不便,他事情又多,等空了再陪母亲去。明绰只好日日居于重华殿中,无所事事。接任方千绪位置的杨崇也是曾经的萧后党人,他来求见了几次,明绰都有意避嫌,表现出了没有沾手朝局之意。
乌兰晔侍奉得倒是很周到,几乎晨昏定省,一日不落。重华殿里一切布置如旧,甚至还保留着乌兰徵一件旧衣。有时晔儿一走,明绰就揽着那件旧衣,好像丈夫还活着似的,问他,她该拿儿子怎么办呢?
可是衣服只是一件衣服,乌兰徵没有办法回答她了。
她来,名义上是来为大雍解释为何扣押使臣的,但是乌兰晔一直不问。明绰只好自己寻了个合适的机会,小心地向他解释了当年冯濂之的背叛,也解释了为何这么多年方千绪都没有告诉他。可是乌兰晔听完了,也没有表现出如何的愤怒伤心,既然如此,冯濂之留给母亲和舅舅处置便是。明绰听他这样说,心里便凉了一截。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PeC.html" title="蕉三根" target="_blank">蕉三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