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绰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句:“到底是比他女儿有成算。我才回来几天啊?就急着把我赶出宫了。”
  萧盈倒是不像明绰一样怒在脸上,只说了一句:“有朕在,谁能赶你出宫?”
  明绰闻言便抬头看了他一眼,好一会儿什么都没能说得出来。
  敬漪澜提醒过她,连桓宜华都为她考虑过这样安排不合适,但她全然没有放在心上。为了挑衅萧盈吗?还是验证什么呢?可是得到了萧盈这句话,她又怎么都不是滋味起来。
  历朝公主外嫁,即使年轻丧夫,也多半有儿子可以守着。从前的卫阳公主算是最不同的,因与夫君不睦,被父皇特许和离,在宫外建了公主府居住,待遇和分封亲王的儿子一样——但即便如此,卫阳公主也没有被接回皇宫居住。
  明绰回来的时候心如死灰,萧盈做什么她都不在意,更没有意识到萧盈已经为她破了多少例。
  这皇宫里的女主人已经是谢星娥了,她是嫁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是没有家的。今日是中书令,明日是不是就是尚书郎,还是哪位得势重臣,都可以来议一嘴长公主去嫁给谁?是不是她从此只能像一块被高高挂起来卖的肉一样,谁经过都可以问个价?还是说她的余生,就只能完全地依赖萧盈……依赖他的歉疚?还是他的爱?——明绰甚至不确定这爱还存不存在。
  她不说话,眼里凝了一滴泪,将落未落。萧盈皱起了眉,伸出手在她眼下一拂。泪沾到他指尖,反而顺着他的动作抹开,明绰顺势垂眸,眼下一片晶莹。萧盈的手就没有收回去,托着她的脸颊,又问:“怎么了?”
  明绰摇了摇头,萧盈就不问了。任之快步从外面进来,见到两人挨得这么近,赶紧低下头,止步于外殿,轻轻地咳了一声:“陛下。”
  萧盈不动声色地收回手:“说。”
  “桓令君、大将军和尚书左丞来了。”
  瞧那样子,显然不是这几个人大年下的主动冒雪前来,而是陛下有召。明绰的视线往方才摊在桌上的奏疏上一扫,她整理到一边的时候瞥到几个字,似是与盐铁之策有关。萧盈也看了她一眼,平常嫔妃要是来送个汤送个药,听见朝臣求见,肯定就主动告退了,但是明绰动也不动。
  任之没想到里头又没动静了,轻声又提醒了一遍:“陛下?”
  萧盈看着明绰,她就坐在他身边,一双眼睛抬起来,泪痕还没干,也看着他。
  然后他妥协了似的,笑了一声,轻声道:“传他们进来吧。”
  第126章
  景平二十一年,萧盈曾下旨开放民间制私盐之权,将原本的官盐买断改为专设盐官监督,主导之人便是尚书左丞王勤。景平二十四年起,又逐步开放私铁之权,允许民间自冶自营。
  如此一来,当年官吏贪腐、以次充好等等问题也都依次杜绝。这几年老天也给面子,没出现什么大涝大旱,看着今年冬天这下不完的雪,来年肯定又是个好年,这都是陛下励精图治之功。
  桓廊与王勤进了含清宫,暂不议事,诸如此等的好听话先说上一箩筐,算是给萧盈拜个年。萧盈也不打断他们,撑着下巴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宫人们流水似的围在几位重臣身边,上完了茶又上点心,等到王勤准备第三次重复“贤王德政,功比山川”之类的话的时候,萧盈才终于抬了抬眼睛:“行了。”
  王勤尴尬地咳了一声,眼睛直往内殿那个女子身影上瞟。
  也不是他想说这些废话,但是长公主今日怎么不走啊?他乍一眼还以为是陛下哪个新宠的嫔妃呢,一看竟然是东乡公主。当年谢太后谋反,就是王勤在朝中为太后联络重臣,后来得蒙陛下不弃,仍旧用他,也不废谢太后施政的思路,王勤就更要加倍地要在萧盈面前表忠心。
  长公主不走,他怎么好开口说朝堂上的事儿呢?
  明绰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也没有堂而皇之地列席,但就是在萧盈的寝宫里转。一会儿捏捏皇兄的枕头,跟含清宫的女史说这料子不好,要换个再软些的。一会儿又检查一下熏炉里的燃的香料,说这个也不好,冬天的地龙一烧,这味道就太呛人了,要换个更清淡些的……那份琐碎细致的劲儿,好像在她回来之前,从来就没人上心过大雍皇帝的起居似的。
  萧盈只当不知道她在忙活个什么,点了点一直沉默的袁增:“青州那边如何?”
  明绰马上抬手示意那女史别说话,听袁增给萧盈回报情况。
  青州自古产盐,当年一放开,第一个发家致富的就是青州的盐商。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盐帮”,与权贵联姻,买通当地官员,隐瞒盐课,搞得无法无天。
  大雍好些年没有往外征伐,最多也就是修修水利上花些钱,青州的“盐匪之患”就没暴露出来。但是去年长安宣平门之变以后,大雍上下厉兵秣马,做好了与强邻开战的准备,一要钱,这窟窿眼就藏不住了。
  建康转头一看才发现,整个青州都成了法外之地了。
  东乡公主回了朝,战事暂缓,萧盈就腾出手,准备把这帮“盐匪”收拾了。这事儿文官压不住,要大将军派军队去,所以过年也没得消停。袁增这人话不多,到御前也只有寥寥数语,乌合之众不敌正规部队,青州的局势已经控制住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