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他没有推脱, 更没有提及“为何不问郭嘉”“可写信寄回豫州, 询问贾诩”之类的话。
  只是短暂地思虑了一番, 不答反问。
  “主公所说的‘回敬’, 是名义之争,还是行军之策?”
  “若是名义之争,该当如何?若是行军之策, 又该如何?”
  顾至从荀彧手中取过缣帛,指着信上写了“挟持天子”的那一段。
  “袁绍妄图借着救驾的名义出兵, 为主公泼上挟持天子的罪名。主公何不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愿闻其详。”
  “早些年, 天子失去行踪,袁绍曾杀过‘天子’。”
  顾至没有将话说得过于直白,但以曹操之能, 自然能读懂他的言下之意。
  袁绍既然给曹操胡乱定罪,说他挟持天子,那曹操也可以用袁绍诛杀假天子这件事做文章, 给袁绍扣一个更大的罪名。
  “天子早已被袁绍所杀,正因如此,袁绍才不顾天子的正统,向着天子所在的兖、豫二州贸然出兵。”
  谁能证明袁绍当时杀的天子是真是假?
  曹操无法向其他州郡的民众解释自己没有胁迫天子,是天子自愿让他奉迎。袁绍也不能向其他州郡的民众证明他当初杀的天子是假的。
  对抗自证陷阱的办法,就是不自证,转移焦点,控制主导权。
  “袁绍若想平息谋害天子的流言,定然会加速进攻,迎回真正的天子。”
  以袁绍那般好颜面的性子,定不会容忍自己的名声受损。除了尽快攻占兖、豫二州,夺回天子,让自己相识的朝中老臣给自己正名,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急生乱,乱生错。仓促进攻,不仅会使补给线出现差错,更容易在对战中生出纰漏。”
  急切的情绪会增加认知负荷,过高的压力状态会降低决策的正确性,将失误提升到十几倍[1]。
  曹操虽然不曾听过认知负荷理论,但关于“急中生错”这个现象,他早有体会。
  “明远此法兼顾了名义之争与行军之策,便按此法定计。”
  接着,曹操又与几人商定了具体细节,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这个方略对曹操来说不算全无影响……至少,天子那边,极有可能会为了此事而怪罪。
  然而,刘协膈应了曹操这么多回,曹操即便是泥捏的人,也早已有了火气,何况他本就不是什么善类。对于刘协知道此事后的恼意,曹操乐见其成。
  不管当初刘协让几个近侍冒充自己,同时出现在各州各地的行为是为了试探群臣,还是为了布一场大局。这一回,他都与袁绍一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忍着。
  想到这,曹操总算吐出一口浊气,心中的闷意略有缓解。
  他看向顾至,暗想着,这次将文若带到前线,诱使顾至一同出征果然没错。顾至行事不遵常理,又与天子有隔阂,即使将来他与天子……顾至也一定会站在他的这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