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翌日晨间,方明照遣了人来,请过沈蕙娘与方宝璎去,只道下月行会之时,三人一同出席。
  沈蕙娘应过了,又道:母亲,如今绣庄生意红火,不单铺子里的货赶得紧,各处专定的绣品也丢不开手。那工坊中工人,整日辛苦赶工,眼窝儿也熬青了,我瞧还有些赶不及呢。蕙娘与陈管事商量下来,眼下合当张罗着再收些伶俐的熟工,或是招些肯吃苦的学徒,添些人手,也好出货。
  方明照点头道:蕙娘虑得是。此事便交与你和陈管事操持,拣那身家清白、针线看得过眼的,你们瞧着几个够使,只管招来便了。
  这厢方宝璎听得她两个要招人手,只道:那熟工便罢了,要寻学徒时,依我瞧来,正有些现成的在眼前。
  一面续道:近来北边雪灾,我随母亲往城外施粥棚走动,许多流民涌进越州城来避难,靠人救济为生,好不可怜!倘或我们往这流民中间,寻些老实肯干的,招作学徒,又与绣庄添了人手,又与她们寻了出路,岂不两下便宜?
  沈蕙娘听得这话,笑道:宝妹这话,倒与我想到一处去了!头里养济院钱院使才与我们说知,开春后院里半大孩儿更多,光吃饭不顶事,正要寻个营生。如今绣庄要招学徒,正可与流民、养济院孩儿寻条出路,日后也好过活。
  方宝璎滴溜溜将眼珠子一转,当下拍手笑道:既是如此,何不趁此天时地利人和,索性专一寻个地处,办个学徒坊?不拘是流民,或是养济院中适龄孩儿,甚或城里贫家,凡有想学门手艺糊口的,皆可招揽进来。我们明月绣庄管饭食,教授些基本技法。她们学成时,天资好的尽可留下。有那次些的,也可往别家小绣坊去,谋生糊口。
  一面问道:母亲,蕙姐,我这法子可还使得?
  方明照听过这话,早是面露赞许,连连点头,笑道:好!好!我的儿,你有这番见识,这才显出些当家的气魄来了!这主意极好,端的是积德行善,又为绣庄添了臂膀。只是招揽来恁多人,单凭我们自家管待,于银钱、人手上,恐怕都有些难处。若要行事时,还须从长计议。
  沈蕙娘细细听过一回,也早是满面盈笑,忙接过来道:母亲说得有理。依蕙娘之见,要办成此事,原也不消我们自家行事。如今绣庄入了行会,正可趁下月各家聚首之时,请行会牵头,教各家按着身量大小,各自出钱出力,合办个传习所,也可多招揽些人。
  方明照与方宝璎听过这话,皆是欢喜赞叹。当下计议已定,只待下月行会上,各家聚首之时,再行提议此事。
  捻指便过数日,正是腊月初一。
  越州绣行行会初立,正在那城东会仙楼中,包下好生宽敞一间雅厅,摆开场面。
  厅内炭火熏得人面皮发烫,暖香袭人间,城中大小绣庄东家、管事济济一堂。
  众人彼此让了半日,因着品香绣庄资历老、铺面广、门路深,更有皇商之荣,便尊夏银凤坐了首座。
  推杯换盏间,夏银凤起了话头,教众人推举话事人。
  第二十九章
  众人自是心知肚明,几个有头脸的大东家略一推让,便是异口同声,只道那头一位的话事人,非夏银凤莫属。
  那夏银凤辞了几回,眼见推拒不过,便是任下行会总理事。旁的几家大绣庄则位居其下,担任协理之职。
  明月绣庄近来风头正盛,自然也在协理之列。夏银凤还特特与方明照执手,端是亲热非常,只道:方东家坐镇,实是行会之福。
  酒过三巡,只见那夏银凤端坐主位,满面春风,叙过一回同心同德、共进共荣的场面话,便是朗声道:诸位同业,此番行会初立,头一桩要紧之事,便是立规矩、定方圆。蒙列位抬举,我正有些浅见,且说与大家参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