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3)
方过清明,越州城中难得是一个晴日。
城东一条清净小巷,沈蕙娘提着几样礼品,在一处民居前立住了脚,轻将门扉叩响。
不一时,便有个面容和善、衣着朴素的老年人出来,与沈蕙娘开了门。
沈蕙娘忙与她见礼,递过一封荐书去,恭谨道:赵娘子万福。晚辈名唤沈蕙娘,今日叨扰,原是受淮州白鹤绣坊陆东家引荐。
那赵娘子接过荐书来瞧了一回,忙将她迎进屋里坐下,说道:原是陆东家绣坊里的绣工。你在陆东家坊中做得几年了?如今怎的到越州来?
沈蕙娘答道:蕙娘十二岁入绣坊做学徒,算到今年,在坊中也有六年了。如今是家中小妹考进大雅书院,蕙娘便随她迁来城中入学。眼下正需在城中寻家绣行,也好做事糊口。
这赵娘子在城中明月绣庄做事多年,现下任职管事,与陆东家颇有交情。
听得沈蕙娘这般说,赵娘子便与她要了几样做成的绣活来相看。
沈蕙娘便递过一方喜鹊登枝的帕子、一个鸳鸯戏水的香囊。
赵娘子接来细看一回,见得其上针脚皆是细密有序、层次分明,立时面露赞许,笑道:瞧着你这小娘子年纪轻,不意竟有这等好手艺。绣庄眼下正缺熟手,明日我便引你去见见东家。倘或东家不许时,我再与你寻别处出路。
沈蕙娘心中一块大石,此时才落下地,忙起身谢礼,感激道:多谢赵娘子提携。
赵娘子又关怀她几句落脚之事,得知她妹妹已入书院,她也寻得客栈暂且住下,方才放了心。
两个又闲话一回淮州旧事,赵娘子便与沈蕙娘递茶吃了,只道:小娘子倒来得巧。我前晌才与东家递了辞呈,不日便要回乡去。能与东家招揽得你这般好手,也算不负东家这些年照拂了。
一面笑道:小娘子若能入明月绣庄,也是个有福分的。这绣庄开了二十来年,本钱颇丰,如今活计也多。工人的月钱,从来只有多拿,没个克扣的时候。便是那绣庄东家方员外,唤作方明照的,待人也最是仁厚和气,你在绣庄做事,断不会受了委屈。
沈蕙娘乍听得方明照三字,心头登时一震,忙问道:听赵娘子这般说来,明月绣庄便是二十多年前,由这方员外创下的么?
赵娘子点头道:正是。那时候,方员外从家乡逃难出来,辗转许多地界,才到得越州城中来。亏得她一手好针线,又生得七窍玲珑心肝,从替人缝补做起,一步步积攒,这才有今日明月绣庄。
沈蕙娘心头愈紧,又问道:这方员外早年逃难之时,可曾去过吴州么?
赵娘子奇道:小娘子怎的却知晓此事?方员外早年确到过吴州,还在吴州受过一位娘子的救命之恩。这些年来,她没少托人回去打听,只念着要好生回报,可惜竟是全无音信。每每提及时,皆是抱憾不已。
说及此处,那赵娘子却猛地将话头一滞,又把眼往沈蕙娘面上好生瞧了一回,方道:我从前听东家说,那位吴州娘子姓沈,莫非你认得那位沈娘子么?
沈蕙娘眼见教她猜出,便道:方员外所说沈娘子,正是我母亲。我母亲原是吴州人,后来便迁到淮州去了。
赵娘子听过这话,早是眉开眼笑,拍手道:原是这等因由,倒教东家寻这许多年头!东家得知时,不知如何欢喜!却不知沈娘子如今在何处?
沈蕙娘垂眸应道:我母亲去了六年了,如今葬在淮州老家。
赵娘子忙敛了笑脸,与沈蕙娘作揖赔礼道:我方才不知此事,却是失礼了,还望小娘子宽谅。
沈蕙娘只道:赵娘子原是无意,倒不消挂心,只是蕙娘却有一事相求。待见了方员外时,还请赵娘子先莫要提及此事。
赵娘子讶异道:这原是天大的缘分,小娘子怎的却不肯与方员外说知?
沈蕙娘答道:赵娘子莫怪,原非蕙娘轻慢。只是母亲助人,原是出于善心,非为图报。便是母亲生前,也从不曾与蕙娘提起方员外。蕙娘得知此事,原是此番离乡之时,才在母亲遗物中,寻得方员外留下的信物。
她温声说来,语气愈发恳切:如今蕙娘寻到方员外府上,不过为凭着自家手艺讨口饭吃。倘或先与方员外说知,却似挟此恩情入门,倒显得作践了母亲生前德行,也轻贱了方员外一片感恩之心。待寻着恰当时机,蕙娘自会与方员外如实相告。
赵娘子只叹道:小娘子竟有如此胸怀见识,正是难得。也罢,明日我只引荐你手艺,旁的不提便是。至于恩情旧事,由你自己寻个机缘,与东家分说也好。
沈蕙娘谢过赵娘子,又略坐片刻,约定了明日晨间同去明月绣庄,拜见方员外,才与赵娘子别过。
却说沈蕙娘离了赵娘子家,行到街前,早是日西时分。 ↑返回顶部↑
城东一条清净小巷,沈蕙娘提着几样礼品,在一处民居前立住了脚,轻将门扉叩响。
不一时,便有个面容和善、衣着朴素的老年人出来,与沈蕙娘开了门。
沈蕙娘忙与她见礼,递过一封荐书去,恭谨道:赵娘子万福。晚辈名唤沈蕙娘,今日叨扰,原是受淮州白鹤绣坊陆东家引荐。
那赵娘子接过荐书来瞧了一回,忙将她迎进屋里坐下,说道:原是陆东家绣坊里的绣工。你在陆东家坊中做得几年了?如今怎的到越州来?
沈蕙娘答道:蕙娘十二岁入绣坊做学徒,算到今年,在坊中也有六年了。如今是家中小妹考进大雅书院,蕙娘便随她迁来城中入学。眼下正需在城中寻家绣行,也好做事糊口。
这赵娘子在城中明月绣庄做事多年,现下任职管事,与陆东家颇有交情。
听得沈蕙娘这般说,赵娘子便与她要了几样做成的绣活来相看。
沈蕙娘便递过一方喜鹊登枝的帕子、一个鸳鸯戏水的香囊。
赵娘子接来细看一回,见得其上针脚皆是细密有序、层次分明,立时面露赞许,笑道:瞧着你这小娘子年纪轻,不意竟有这等好手艺。绣庄眼下正缺熟手,明日我便引你去见见东家。倘或东家不许时,我再与你寻别处出路。
沈蕙娘心中一块大石,此时才落下地,忙起身谢礼,感激道:多谢赵娘子提携。
赵娘子又关怀她几句落脚之事,得知她妹妹已入书院,她也寻得客栈暂且住下,方才放了心。
两个又闲话一回淮州旧事,赵娘子便与沈蕙娘递茶吃了,只道:小娘子倒来得巧。我前晌才与东家递了辞呈,不日便要回乡去。能与东家招揽得你这般好手,也算不负东家这些年照拂了。
一面笑道:小娘子若能入明月绣庄,也是个有福分的。这绣庄开了二十来年,本钱颇丰,如今活计也多。工人的月钱,从来只有多拿,没个克扣的时候。便是那绣庄东家方员外,唤作方明照的,待人也最是仁厚和气,你在绣庄做事,断不会受了委屈。
沈蕙娘乍听得方明照三字,心头登时一震,忙问道:听赵娘子这般说来,明月绣庄便是二十多年前,由这方员外创下的么?
赵娘子点头道:正是。那时候,方员外从家乡逃难出来,辗转许多地界,才到得越州城中来。亏得她一手好针线,又生得七窍玲珑心肝,从替人缝补做起,一步步积攒,这才有今日明月绣庄。
沈蕙娘心头愈紧,又问道:这方员外早年逃难之时,可曾去过吴州么?
赵娘子奇道:小娘子怎的却知晓此事?方员外早年确到过吴州,还在吴州受过一位娘子的救命之恩。这些年来,她没少托人回去打听,只念着要好生回报,可惜竟是全无音信。每每提及时,皆是抱憾不已。
说及此处,那赵娘子却猛地将话头一滞,又把眼往沈蕙娘面上好生瞧了一回,方道:我从前听东家说,那位吴州娘子姓沈,莫非你认得那位沈娘子么?
沈蕙娘眼见教她猜出,便道:方员外所说沈娘子,正是我母亲。我母亲原是吴州人,后来便迁到淮州去了。
赵娘子听过这话,早是眉开眼笑,拍手道:原是这等因由,倒教东家寻这许多年头!东家得知时,不知如何欢喜!却不知沈娘子如今在何处?
沈蕙娘垂眸应道:我母亲去了六年了,如今葬在淮州老家。
赵娘子忙敛了笑脸,与沈蕙娘作揖赔礼道:我方才不知此事,却是失礼了,还望小娘子宽谅。
沈蕙娘只道:赵娘子原是无意,倒不消挂心,只是蕙娘却有一事相求。待见了方员外时,还请赵娘子先莫要提及此事。
赵娘子讶异道:这原是天大的缘分,小娘子怎的却不肯与方员外说知?
沈蕙娘答道:赵娘子莫怪,原非蕙娘轻慢。只是母亲助人,原是出于善心,非为图报。便是母亲生前,也从不曾与蕙娘提起方员外。蕙娘得知此事,原是此番离乡之时,才在母亲遗物中,寻得方员外留下的信物。
她温声说来,语气愈发恳切:如今蕙娘寻到方员外府上,不过为凭着自家手艺讨口饭吃。倘或先与方员外说知,却似挟此恩情入门,倒显得作践了母亲生前德行,也轻贱了方员外一片感恩之心。待寻着恰当时机,蕙娘自会与方员外如实相告。
赵娘子只叹道:小娘子竟有如此胸怀见识,正是难得。也罢,明日我只引荐你手艺,旁的不提便是。至于恩情旧事,由你自己寻个机缘,与东家分说也好。
沈蕙娘谢过赵娘子,又略坐片刻,约定了明日晨间同去明月绣庄,拜见方员外,才与赵娘子别过。
却说沈蕙娘离了赵娘子家,行到街前,早是日西时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