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2 / 3)
这让她赶紧捶了男人一把,又不敢弄出太大动静,怕被外面的人听见。
好在男人也没准备把这个吻持续太久,很快就放开,只是手依旧捧在她脸上,“你在家好好的。”
他低眸深深看着她,见她下意识点头,才拎起东西重新出门。
祁放这次回到澄水机修厂,简直和当初从这里离开时天差地别。
厂长热情,说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宿舍,还分了几个厂里比较认真能干的给他打下手。
几个老师傅都在金川小修厂待过,知道祁放确实是有本事,心思也只在机械上,对他态度也都不错。
毕竟他们这次处理问题及时,还得到了上面的褒奖,说到底还是因为祁放。
下面那些杂工电工学徒工则对人有些好奇,尤其是以前没见过祁放的,人一来全在偷偷打量。
只有陈纪忠心情很糟糕,他出院后在家休养了几个月,这两天终于回单位上班了,没想到一回来就听说祁放要来。
虽然还是借调,但却是要改装推土机和挖掘机。这要是改成了,不又得在局里大大露一次脸?
说不定局里到时候脑子一抽,还会让他在这接着主持其他拖拉机的改装……
想想陈纪忠就觉得烦,再见那些人的嘴脸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祁放见到陈纪忠,却一个眼神都没有分给他。
祁放是来制作配件改装机器的,可没那工夫搭理什么闲杂人等。
当然这个闲杂人等要是不安分,非要给他找点事拖慢进度,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边祁放换好工作服,当天便开始组织起配件的制作,那边林业局也开完会,将开设木耳栽培试点的消息通知下去。
“试点搞成了,对于咱们镇林业局,甚至县林业局,都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也意味着更多效益的产生,更多为国家做贡献。”
瞿明理是这么跟各个林场的书记说的,反正这是对大家都有益处的好事,大家回去也多多配合。
像小金川林场、望山林场,之前都找金川林场修过机器,和郎书记关系也算不错,很快就把木头送过来了。
不仅木头送了过来,电话也打了过来,一开口就问郎书记:“你们林场又整啥?木耳那玩意儿也能种?”
“别说你们,要不是我们林场的严雪同志去年试种成功了,我也不敢相信。”
郎书记说话时语气很轻松,显然对于木耳栽培这个事很有信心。
两位林场书记有一个性格谨慎,不爱多话,闻言没再说什么,另一个却是个直性子。
“我在局里听到的咋不是这么回事儿?就算能种你们也别太急了,先试探试探,少种点儿。”
种东西这个事最说不准,粮食还种上千年了呢,年景不好都可能颗粒无收,何况是木耳?
像他们林场就靠着山,还知道木耳、蘑菇、松子、核桃这些山货也讲究个收不收。
当年如果收山,相对应的山货就会迎来丰收,相反如果不收,别说卖了,想捡几个自家吃都难。
这个问题之前郎书记也找严雪问过,但严雪说野生山货产量波动大,主要是因为不是每年的自然环境都适合它们生长。
而人工种植木耳,给耳木浇水、晒太阳、摒除杂菌的干扰,其实就是在制造最适合木耳生长的环境。
所以只要当年气候条件不是极其恶劣,恶劣到别说木耳,人类生存都受到威胁,对木耳产量的影响都不大。
只不过再好的关系,有些话不该说最好还是别说,郎书记只笑着谢过了对方的好意。 ↑返回顶部↑
好在男人也没准备把这个吻持续太久,很快就放开,只是手依旧捧在她脸上,“你在家好好的。”
他低眸深深看着她,见她下意识点头,才拎起东西重新出门。
祁放这次回到澄水机修厂,简直和当初从这里离开时天差地别。
厂长热情,说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宿舍,还分了几个厂里比较认真能干的给他打下手。
几个老师傅都在金川小修厂待过,知道祁放确实是有本事,心思也只在机械上,对他态度也都不错。
毕竟他们这次处理问题及时,还得到了上面的褒奖,说到底还是因为祁放。
下面那些杂工电工学徒工则对人有些好奇,尤其是以前没见过祁放的,人一来全在偷偷打量。
只有陈纪忠心情很糟糕,他出院后在家休养了几个月,这两天终于回单位上班了,没想到一回来就听说祁放要来。
虽然还是借调,但却是要改装推土机和挖掘机。这要是改成了,不又得在局里大大露一次脸?
说不定局里到时候脑子一抽,还会让他在这接着主持其他拖拉机的改装……
想想陈纪忠就觉得烦,再见那些人的嘴脸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祁放见到陈纪忠,却一个眼神都没有分给他。
祁放是来制作配件改装机器的,可没那工夫搭理什么闲杂人等。
当然这个闲杂人等要是不安分,非要给他找点事拖慢进度,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边祁放换好工作服,当天便开始组织起配件的制作,那边林业局也开完会,将开设木耳栽培试点的消息通知下去。
“试点搞成了,对于咱们镇林业局,甚至县林业局,都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也意味着更多效益的产生,更多为国家做贡献。”
瞿明理是这么跟各个林场的书记说的,反正这是对大家都有益处的好事,大家回去也多多配合。
像小金川林场、望山林场,之前都找金川林场修过机器,和郎书记关系也算不错,很快就把木头送过来了。
不仅木头送了过来,电话也打了过来,一开口就问郎书记:“你们林场又整啥?木耳那玩意儿也能种?”
“别说你们,要不是我们林场的严雪同志去年试种成功了,我也不敢相信。”
郎书记说话时语气很轻松,显然对于木耳栽培这个事很有信心。
两位林场书记有一个性格谨慎,不爱多话,闻言没再说什么,另一个却是个直性子。
“我在局里听到的咋不是这么回事儿?就算能种你们也别太急了,先试探试探,少种点儿。”
种东西这个事最说不准,粮食还种上千年了呢,年景不好都可能颗粒无收,何况是木耳?
像他们林场就靠着山,还知道木耳、蘑菇、松子、核桃这些山货也讲究个收不收。
当年如果收山,相对应的山货就会迎来丰收,相反如果不收,别说卖了,想捡几个自家吃都难。
这个问题之前郎书记也找严雪问过,但严雪说野生山货产量波动大,主要是因为不是每年的自然环境都适合它们生长。
而人工种植木耳,给耳木浇水、晒太阳、摒除杂菌的干扰,其实就是在制造最适合木耳生长的环境。
所以只要当年气候条件不是极其恶劣,恶劣到别说木耳,人类生存都受到威胁,对木耳产量的影响都不大。
只不过再好的关系,有些话不该说最好还是别说,郎书记只笑着谢过了对方的好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