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607节(3 / 4)
不过新君纯孝,不改隆化八年的年号,而以明年正旦为弘道元年(350)。
听到这个年号后,有些人便眼前一黑,直觉没希望了。
卞滔也收到了江南的家书,以极快速度发来的家书。
三弟在信中叹苦连连,说在江南住得各种不适应,身体多了很多毛病,没以前利索了。还说与当地土人不睦,子女婚配很成问题,只能在同为北人的士人家庭中挑选,但选择面远远不如当初住在北方时。
叹苦到最后,三弟暗戳戳地询问是不是可以再搬回济阴老家?江南已经置办下的产业就当做别业好了,留几个子侄照看即可。
卞滔昨日回信,让三弟熄了这等心思。
新君便是想改弦更张,也不会在这时,更何况他很可能会延续先帝在位时的大政,至少在这件事上不会改。
如果这就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挨了新君的收拾,那可真是哭都没地方哭。
另外,卞滔心中对三弟其实隐隐有些不太满意。
浮沉这么多年,他也算看明白了一些事情。
晋末以来的很多事情,或许都能追溯到门户私计引起的国势不振上面。
世家大族占据了钱粮、户口、官位,导致朝廷手里的力量不强,做起事来束手束脚,甚至只能“无为而治”、“和光同尘”,整个国家大而不强,难以抵御变乱。
先帝其实已经够厚道了,只在长江以北和蜀中度田,给天下士人留下了大半个东吴,还不够么?
而今济阴卞氏在北地有一部分田宅,在江南则有大片田土,当地除了湿热之外,物产丰富,真没什么别的毛病,好生经营的话,已然可以保证宗族昌盛,夫复何求?
他真的满足了,不再作他想。与他一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慢慢接受了现实,不想再折腾了。
如三弟这般的人,委实太贪了。贪到极致,怕不是又一个晋末之乱。
思绪飘飞之际,卞滔慢慢回到了家中。
妻子迎上前来,孩儿们束手行礼,酒食已经准备好了,可洗去一天的劳累。
足矣!足矣!他灿然一笑,这个天下就这样吧,甚好。
第一百三十六章 后记二
说是冬都,高昌的冬天其实算不得多暖和。尤其是腊月那会,干冷干冷的,虽然比起河南不少地方要暖和一些。
理论上来说,这里适合种植越冬小麦,但问题在于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往往正是较为干旱的时节,比较麻烦,故高昌虽然“备植九谷”,一般还是以春耕为主——按照中原节气,一般过了正月十五就可以开始了。
因此,当九月底告哀使抵达高昌时,赵王邵勖刚刚从山后的金满城返回,在光秃秃的原野中会操讲武,顺便与县乡官员探讨下种植越冬小麦的可行性。
而在得到先帝驾崩的消息后,邵勖立刻没了做其他事情的兴致,将演武交给薛涛、慕容恪二人,他脸色惶然地回到王宫,接见告哀使,询问详情——慕容恪的地位越来越高,原因无他,性情敦厚,又成长非常迅速,一开始可能还有些稚嫩,几年时间下来,经历战阵多了之后,仿佛有种天生的战场直觉,战绩日渐骄人。
告哀使也是老熟人了,乃光禄寺主簿刘开。
刘开同时又是驸马都尉,尚建平公主邵彤,算是自家人。见到邵勖时,面露哀色,微微叹了口气后,道:“大王节哀。”
邵勖神思不属,恍惚了一阵后,死死盯着刘开,问道:“我父可有遗言?”
刘开复行一礼,道:“先帝临终遗言,就藩诸王各守疆界,遣王世子入京即可。若世子年幼,则以王国三卿代之。”
邵勖下意识点了点头。
王世子邵攸今年十八岁,已经成年且在王国三军中担任上军司马两载,可以入京奔丧。 ↑返回顶部↑
听到这个年号后,有些人便眼前一黑,直觉没希望了。
卞滔也收到了江南的家书,以极快速度发来的家书。
三弟在信中叹苦连连,说在江南住得各种不适应,身体多了很多毛病,没以前利索了。还说与当地土人不睦,子女婚配很成问题,只能在同为北人的士人家庭中挑选,但选择面远远不如当初住在北方时。
叹苦到最后,三弟暗戳戳地询问是不是可以再搬回济阴老家?江南已经置办下的产业就当做别业好了,留几个子侄照看即可。
卞滔昨日回信,让三弟熄了这等心思。
新君便是想改弦更张,也不会在这时,更何况他很可能会延续先帝在位时的大政,至少在这件事上不会改。
如果这就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挨了新君的收拾,那可真是哭都没地方哭。
另外,卞滔心中对三弟其实隐隐有些不太满意。
浮沉这么多年,他也算看明白了一些事情。
晋末以来的很多事情,或许都能追溯到门户私计引起的国势不振上面。
世家大族占据了钱粮、户口、官位,导致朝廷手里的力量不强,做起事来束手束脚,甚至只能“无为而治”、“和光同尘”,整个国家大而不强,难以抵御变乱。
先帝其实已经够厚道了,只在长江以北和蜀中度田,给天下士人留下了大半个东吴,还不够么?
而今济阴卞氏在北地有一部分田宅,在江南则有大片田土,当地除了湿热之外,物产丰富,真没什么别的毛病,好生经营的话,已然可以保证宗族昌盛,夫复何求?
他真的满足了,不再作他想。与他一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慢慢接受了现实,不想再折腾了。
如三弟这般的人,委实太贪了。贪到极致,怕不是又一个晋末之乱。
思绪飘飞之际,卞滔慢慢回到了家中。
妻子迎上前来,孩儿们束手行礼,酒食已经准备好了,可洗去一天的劳累。
足矣!足矣!他灿然一笑,这个天下就这样吧,甚好。
第一百三十六章 后记二
说是冬都,高昌的冬天其实算不得多暖和。尤其是腊月那会,干冷干冷的,虽然比起河南不少地方要暖和一些。
理论上来说,这里适合种植越冬小麦,但问题在于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往往正是较为干旱的时节,比较麻烦,故高昌虽然“备植九谷”,一般还是以春耕为主——按照中原节气,一般过了正月十五就可以开始了。
因此,当九月底告哀使抵达高昌时,赵王邵勖刚刚从山后的金满城返回,在光秃秃的原野中会操讲武,顺便与县乡官员探讨下种植越冬小麦的可行性。
而在得到先帝驾崩的消息后,邵勖立刻没了做其他事情的兴致,将演武交给薛涛、慕容恪二人,他脸色惶然地回到王宫,接见告哀使,询问详情——慕容恪的地位越来越高,原因无他,性情敦厚,又成长非常迅速,一开始可能还有些稚嫩,几年时间下来,经历战阵多了之后,仿佛有种天生的战场直觉,战绩日渐骄人。
告哀使也是老熟人了,乃光禄寺主簿刘开。
刘开同时又是驸马都尉,尚建平公主邵彤,算是自家人。见到邵勖时,面露哀色,微微叹了口气后,道:“大王节哀。”
邵勖神思不属,恍惚了一阵后,死死盯着刘开,问道:“我父可有遗言?”
刘开复行一礼,道:“先帝临终遗言,就藩诸王各守疆界,遣王世子入京即可。若世子年幼,则以王国三卿代之。”
邵勖下意识点了点头。
王世子邵攸今年十八岁,已经成年且在王国三军中担任上军司马两载,可以入京奔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