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2 / 3)
婚礼最终在希腊的一个岛屿上举办,受邀的亲朋好友们涌到岛上。主持婚礼的依旧是希拉克神父,他已经成为德国某地区的主教。充当证婚人的则是国际红十字会主席和诺德林领事。
希尔维娅穿着克里斯汀·迪奥设计的礼服出现在现场,礼服用上好的丝绸做成,点缀着难以计数的珍珠,转圈的时候,会露出古董布鲁塞尔蕾丝的花边。她戴着自己的钻石王冠,把金色的长发挽起。担任她伴娘依旧是安娜,她围着希尔维娅转了一圈又一圈,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你比那天还要漂亮。”
希尔维娅笑了,没有说话。不过,在她看到穿着燕尾服的施季里茨时,还是不自觉地笑得更灿烂了些。他站在主教前,用目光追随她挽着路德维希的手来到自己身边。
“我是对的。”他轻声道。
“什么?”
“岁月不会衰减你的美丽。”他看了希尔维娅一眼。
他们在人们面前分享爱情的誓言,交换戒指,吻对方的嘴唇。欢庆声和庆祝的花瓣洒满了希尔维娅婚纱的拖尾。
她换了一身有点希腊风格的薄纱礼服跳舞——设计者是迪奥先生最为喜欢的助手,圣罗兰。她戴着那顶在生日时收到的百合花王冠出现时,德国的旧友们纷纷感慨万千。
他们在法国度过了自己的蜜月之旅,霍伦夫人非常乐意照顾这对新婚的夫妇,她安排自己的儿子带着他们四处奔波,遍览了诸多名胜。
“世界正在复苏。”希尔维娅看着他,“这是好事。”
施季里茨把看到一半的报纸放了下来:“很有意思,当我和我的新婚妻子度蜜月的时候,她关注的是世界经济的复苏。”
“亲爱的!”希尔维娅佯作生气地瞪了他一眼。
施季里茨走过来亲了一下她的脸:“是的,这是好事——吾爱。”
在法国的蜜月之旅结束之后,他们返回美国,定居在纽约的一座仿古宅邸里。大理石的台阶一路通到海边,花园里种着美丽的玉兰花,初春时节,花瓣会如同大雪一样纷纷落下。
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施季里茨一直以“埃贝尔教授”的化名同时担任中情局的情报官员和一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希尔维娅则依旧在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他们依旧和在德国时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担心跟踪或窃听。但回到这座宅邸和对方身边的时候,便能收获久违的宁静。
1960年,他们共同的好友斯文森·杨教授跟随放弃用战争去消除战争的蒙哥马利元帅前往远东。同一年,他因在博弈论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一年她已经缠绵病榻良久,并没有前往瑞典参加仪式,她甚至忘了窗外的风光。在一夜的风雨大作之后,施季里茨替她拉开了窗帘,几道金光从乌云里射了出来。
“天亮了。”他坐在她的床边,“你想不想出去走走?”
“如果你愿意扶着我的话。”希尔维娅这样回答。
施季里茨笑了笑,把她从床上抱了起来,大理石的台阶上飘着几片落叶,那几株粉的白的玉兰花正绽放着笑脸。
“美好的春天。”希尔维娅摸了摸自己爱人的脸,“可惜有点冷。”
“初春时节总是如此。”施季里茨轻声答,“要坐下来吗?”
没有人回应他,他的耳边如此安静,连风声或呼吸声都没有,他摸了摸希尔维娅带着笑容的脸庞,闭上眼睛,似乎在叹息。
施季里茨拒绝了希尔维娅在遗嘱里赠给他的所有遗产,他把那些捐赠给威廷根施坦因慈善基金会和国际红十字会,除了一封留给他的信。
自那之后,他依旧在大学和中情局之间穿梭,但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很少有人说得出他的下落,有人说,他在盖伦将军去世之后被派往西德担任情报部门的首脑,也有人说,他在美国因病去世,终其一生,孤身一人。
直到红色巨人倒塌之后,俄国情报部门也不曾解密这段历史。
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和平仍未实现。
后记
==============
非常感谢各位看到这里的小伙伴,还有曾经支持过我,关注过我的人,特别是几位一直被我纠缠着(?)和我讨论剧情和脑洞的姐妹。 ↑返回顶部↑
希尔维娅穿着克里斯汀·迪奥设计的礼服出现在现场,礼服用上好的丝绸做成,点缀着难以计数的珍珠,转圈的时候,会露出古董布鲁塞尔蕾丝的花边。她戴着自己的钻石王冠,把金色的长发挽起。担任她伴娘依旧是安娜,她围着希尔维娅转了一圈又一圈,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你比那天还要漂亮。”
希尔维娅笑了,没有说话。不过,在她看到穿着燕尾服的施季里茨时,还是不自觉地笑得更灿烂了些。他站在主教前,用目光追随她挽着路德维希的手来到自己身边。
“我是对的。”他轻声道。
“什么?”
“岁月不会衰减你的美丽。”他看了希尔维娅一眼。
他们在人们面前分享爱情的誓言,交换戒指,吻对方的嘴唇。欢庆声和庆祝的花瓣洒满了希尔维娅婚纱的拖尾。
她换了一身有点希腊风格的薄纱礼服跳舞——设计者是迪奥先生最为喜欢的助手,圣罗兰。她戴着那顶在生日时收到的百合花王冠出现时,德国的旧友们纷纷感慨万千。
他们在法国度过了自己的蜜月之旅,霍伦夫人非常乐意照顾这对新婚的夫妇,她安排自己的儿子带着他们四处奔波,遍览了诸多名胜。
“世界正在复苏。”希尔维娅看着他,“这是好事。”
施季里茨把看到一半的报纸放了下来:“很有意思,当我和我的新婚妻子度蜜月的时候,她关注的是世界经济的复苏。”
“亲爱的!”希尔维娅佯作生气地瞪了他一眼。
施季里茨走过来亲了一下她的脸:“是的,这是好事——吾爱。”
在法国的蜜月之旅结束之后,他们返回美国,定居在纽约的一座仿古宅邸里。大理石的台阶一路通到海边,花园里种着美丽的玉兰花,初春时节,花瓣会如同大雪一样纷纷落下。
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施季里茨一直以“埃贝尔教授”的化名同时担任中情局的情报官员和一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希尔维娅则依旧在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他们依旧和在德国时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担心跟踪或窃听。但回到这座宅邸和对方身边的时候,便能收获久违的宁静。
1960年,他们共同的好友斯文森·杨教授跟随放弃用战争去消除战争的蒙哥马利元帅前往远东。同一年,他因在博弈论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一年她已经缠绵病榻良久,并没有前往瑞典参加仪式,她甚至忘了窗外的风光。在一夜的风雨大作之后,施季里茨替她拉开了窗帘,几道金光从乌云里射了出来。
“天亮了。”他坐在她的床边,“你想不想出去走走?”
“如果你愿意扶着我的话。”希尔维娅这样回答。
施季里茨笑了笑,把她从床上抱了起来,大理石的台阶上飘着几片落叶,那几株粉的白的玉兰花正绽放着笑脸。
“美好的春天。”希尔维娅摸了摸自己爱人的脸,“可惜有点冷。”
“初春时节总是如此。”施季里茨轻声答,“要坐下来吗?”
没有人回应他,他的耳边如此安静,连风声或呼吸声都没有,他摸了摸希尔维娅带着笑容的脸庞,闭上眼睛,似乎在叹息。
施季里茨拒绝了希尔维娅在遗嘱里赠给他的所有遗产,他把那些捐赠给威廷根施坦因慈善基金会和国际红十字会,除了一封留给他的信。
自那之后,他依旧在大学和中情局之间穿梭,但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很少有人说得出他的下落,有人说,他在盖伦将军去世之后被派往西德担任情报部门的首脑,也有人说,他在美国因病去世,终其一生,孤身一人。
直到红色巨人倒塌之后,俄国情报部门也不曾解密这段历史。
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和平仍未实现。
后记
==============
非常感谢各位看到这里的小伙伴,还有曾经支持过我,关注过我的人,特别是几位一直被我纠缠着(?)和我讨论剧情和脑洞的姐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