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染道:“林相想必也料定我们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操作,所以敢把万怀从户部侍郎的位置调到朔北去当布政使,他的棋路环环相扣,真是高明。”
  陆洗笑一笑,盘腿坐下。
  他了解于染。
  于染一般不轻易承认对手的路数高明,除非已有破解之策。
  “齐光如有良策,还请不吝赐教。”陆洗道,“咱们既然做事就要把事做成,不说什么尽人事听天命的话。”
  乌木小几上静静地搁着一对玉雕核桃。
  这对用和田籽料精雕而成的核桃原先是陆洗的藏品,后来虽赠予于染,但于染一直没有带回家,只是每到一味斋才盘两下子。
  于染道:“下官想了一个办法。”
  陆洗道:“请讲。”
  于染道:“印钱。”
  陆洗和宋轶对视一眼,忙问究竟。
  每年户部印制的宝钞数量必须依据去年太仓银库统计各地白银存量得到,若擅自多印,前车之鉴就是宝钞跌值,久之则市场动荡。
  于染伸出手,拿起一只核桃,“自然不会是凭空印钱,而是借,向全天下的相信总督府今年能够攻下乌兰的人借。”
  陆洗道:“怎么个借法?”
  于染拿起另一只核桃:“发售备战盐引,可与商帮,也可与州县雇佣劳役,用等值的官盐为抵,即许私卖官盐,以此为依据印发宝钞。”
  两只核桃在掌心中旋转。
  陆洗轻握拳头抵在唇前,眼中划过玉的荧光:“这是一个好办法,不触碰任何一条律法,运作起来方便。”
  陆洗对这套预支未来银钱的做法很熟悉,所以于染只是点了一两句就明白大半。
  于染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来盐课不同于丝绸茶叶等物,涉及国家根本,开放盐引会对农业有一定冲击,容易出事落人口实,二来是这名头……”
  说到这里,于染停手,把核桃扣在桌上。
  陆洗道:“怎么?”
  于染道:“人无信不立,官府举债也需要信用,我没那么大的名声,户部也不能夸那么大的海口,只有以陆相的名头才能扛起大旗。
  宋轶嘶了声,把小几推出去一寸:“于尚书这不是在给大人挖坑吗?”
  于染一笑:“眼下林相不支持这事,就算陛下亲自宣发政令,天下人缘何相信?信的是陛下还是陛下身边另一位手握重兵的权相?显而易见的事,遮不住。”
  宋轶道:“但如此一来这火势就大了。”
  于染道:“所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陆洗道:“齐光,你心里想不想做这件事?”
  于染道:“当年我和郑知州读书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座盐场,所以这是《十策》之中最先写成的一条,没有人比我更希望它实现,哪怕初始之时会遭到非议。”
  日光朦胧,一截枯枝轻叩窗棂。
  “好。”良久,陆洗开口道,“就用我的名头,所幸还值点钱。”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