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3)
“雷队的问题很实在。”姜凌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议论,“录入基础数据,确实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决心和耐心。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做,未来只会更难。”
她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锐利,“至于电脑和人脑……雷队,7.16案里,那个躲在城南废弃培训室,用偷来的电子钥匙转走老百姓血汗钱的魏高利,他靠的是人脑,还是电脑?”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靠的是人脑对电脑漏洞的精准利用。”姜凌自问自答,声音清亮,“我们靠什么抓到他?靠的是传统走访锁定了嫌疑人范围,但最终钉死他的,是技术手段捕捉到的那9秒钟的电子脚印,是分析出他操作习惯里的技术人格特征!”
她看向雷骁,目光如炬:“雷队,您说的对,面对狡猾的罪犯,刑侦经验、人脑的火眼金睛永远不可或缺。但是,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速度快得让所有人眼花缭乱。新型犯罪会层出不穷,再依赖老经验、老方法,我们有可能永远被罪犯牵着鼻子跑!我想,这应该是在座的各位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说到这里,姜凌刻意停了下来,给大家一个思考和缓冲的时间。
雷骁的脸色变了。
他想到了姜凌与老队长秦铁山在第一次专案组会议上的交锋。
一开始,秦铁山坚持采取人海战术排查法,但姜凌却站起来坚持先用三定侦查法分析,并直面叫板说要调整侦查方向。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是姜凌大获全胜,是秦铁山接受了姜凌的新思想、新方法。在退居二线之前,秦队还发表了感慨。
他说,刑侦破案,靠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学习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和对真相、对正义的追求。
他叮嘱雷骁等中层领导,要敢于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要当好引路人,做好铺路石。
雷骁自问,老秦的嘱托,他做到了吗?现在,姜凌提出新型犯罪的发展趋势,提出要创建数据中心,提出紧跟时代不掉队,要让我们永远走在罪犯之前,这难道有错吗?
雷骁面色凝重,在内心反复琢磨着姜凌的话。
其他老同志都没有发话,经侦的赵铁柱先有了行动,他猛地一拍桌子,“噌”地站了起来。
“小姜说得对!”赵队的声音洪亮,脸上没有半分质疑,只有一种捍卫职责的刚毅,“这起案子就是教训,血淋淋的教训!我老赵以前是有点跟不上趟,可这‘瞎子聋子’的滋味,我的绝不想再尝第二次。这数据中心,必须建!而且要快建!建好!我赵铁柱第一个支持。局党委会上,谁敢说个不字,我老赵跟他好好掰扯掰扯,以后的仗怎么打?就得靠这数据‘眼睛’、数据‘耳朵’!”
赵铁柱的支持和掷地有声的表态,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在会场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雷骁沉默半晌,点了点头:“老赵说得对,我们这些老同志也得与时俱进。建数据中心,我没意见!”
钟局赞许地点头,赵铁柱更是用力鼓起掌来。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甚至心有疑虑的中层干部,也被雷骁与赵铁柱的态度所动,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赵队这话在理!”
“不能再让魏高利这样的人钻空子了!”
“确实需要这么个东西!”
会场的气氛彻底扭转。
钟局与几位主要领导低声交换了意见,最终站起身,一锤定音:“好!同志们,7.16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姜凌同志的提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必要性。局党委原则同意,将筹建‘晏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信息数据中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立即启动前期规划和可行性调研。技术、人事、后勤、装财,各部门全力配合,我们要把这个中心,打造成打击新型犯罪的利剑和盾牌!”
掌声再次雷鸣般响起。
姜凌看着眼前这一切,心情激荡,满满都是对未来的期待和破浪前行的决心。
初秋的清晨已带了些许凉意。
晏城火车站的月台上,人流熙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