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1 / 2)
清源市公安局的案情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当姜凌和应璇玑带着厚厚的家访记录、五份详实的《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派出所初步的联动意向书以及三中校长的整改承诺,再次走进会议室时,氛围已然不同。
赵刚大队长和其他侦查人员看着眼前这一摞摞凝聚着心血、带着生活气息和沉重分量的材料,再听着姜凌条理清晰地汇报这几天的走访、沟通成果以及基于此完善的、更具操作性的“分层次干预建议”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没有质疑,没有打断,只有沉默的倾听和眼神中流露出的沉思与动容。
家访中陈父的叹息、周母的痛哭、王强奶奶的哀求、李伟父母的懊悔、三中校长的郑重承诺、王所长表示支持的务实态度……这一切,远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力量。
应璇玑站在会议桌前,环顾四周,做出了总结陈词。
“惩罚是法律的刚性,但预防是社会的韧性与温情。这五个少年的悲剧,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多重失守的结果。我们的分层次干预建议,正是试图在这些失守的环节上,筑起一道道预防的堤坝。对高危者矫治,对易感者疏导,对潜在者教育,联动社区、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将走进歧路的孩子们拉回来。”
“我知道,这很难,但为了社会稳定,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去做。这些报告、这些走访的见证、这些基层的初步响应,就是我们移山开凿的第一块石头!恳请市局领导,将这份建议连同这些材料,一并提交上去,为清源市的孩子们,争取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未来!”
赵刚大队长沉默地翻看着眼前厚厚几迭子报告,又抬头看了看眼神坚定中带着一份悲悯的应璇玑、姜凌,不由得被她们执着、认真的精神所撼动。
他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声音低沉却有力。
“应教授,姜凌同志,你们辛苦了。这份报告和建议,还有这些材料,份量很重。我赵刚,代表清源市局刑侦大队,全力支持!一定原原本本,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汇报。你们做的这些工作,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抓人很重要,但怎么让更少的孩子们走上歪路,更重要!这条路,再难,也得想办法趟一趟!”
会议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与沉思中结束。
这一次,没有掌声,但那份沉默,比任何掌声都更厚重,更充满希望。
姜凌知道,预防犯罪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第117章 挤兑风险
1998年7月, 姜凌研究生毕业了。
读书的时间过得飞快,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跟着导师奔波于各地、接触了不少疑难案件, 第三年主要进行数据整理、发表论文。
这三年, 姜凌的犯罪心理画像能力被打磨得愈发精纯, 预防犯罪理念也在不断成熟。应璇玑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盛情挽留她留校任教。
姜凌微笑着拒绝:“老师,我考研得到了晏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毕业后也想回去继续工作。那里是从小生长的地方,有我的同事、我的朋友。”
应璇玑拍了拍姜凌的手背:“晏市虽好, 但毕竟也只是湘省一个地级市,平台太小, 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啊。虽说你是在职研究生,但学校会和晏市公安局那边沟通,留下来任教不是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题,一起推广预防犯罪理念, 不好吗?”
早在离开之前,姜凌便已对未来想得很清楚。其实父母、妹妹也都力劝她留校, 从职业成长到家庭扶持, 一直讲到成家生孩子的现实问题,姜凌却依旧坚持。
“晏市虽小, 但市局领导观念开放,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预防犯罪理论可以落地。我想以晏市为试点,慢慢往外推广。用事实说话,比论文、数字更接地气。”
应璇玑沉默了。
她虽在高校工作,但并非锁在象牙塔里不走出去, 她也会和各地公安局联动、作为心理专家参与案件侦破。可即使是这样,她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教学、科研上,为案件侦查中提供犯罪心理方面的理论支持,只是偶尔为之。
近期她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强调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呼吁社会多方关注、提出了预防犯罪的观点,但在重实战、轻理论的公安系统里,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所以应璇玑才会劝姜凌留下。
姜凌身上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不怕挫折的勇气,让应璇玑动容,也让她有了坚持理想的力量。
姜凌轻轻握住导师的手:“老师,您负责理论研究,我来实践,我们从两条路使劲,一定可以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是不是?”
手掌温暖的触感,让应璇玑内心五味杂陈,浓浓的不舍让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另一只手伸展开来,一把将姜凌搂住:“好!老师也努力,我俩齐心,理想一定会实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