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2 / 3)
姜凌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每一个团队成员——李振良眼中的沉重与思考,周伟紧锁的眉头,郑瑜难得的沉默,以及范威那老刑警的复杂感慨。
“是啊,太像了。”姜凌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力量,“这就是我们心理画像的意义。不仅仅是破案,更是要去理解案件背后的原因。我们不仅要抓住罪犯,更要知道他为什么会犯罪。陈安平是幸运的,我们及时伸出了手。孙小海……是我们迟到了。”
姜凌看向孙小海消失的方向:“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打击犯罪,还应该在犯罪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她转身面向团队,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结案报告,不仅要写清事实,更要写透孙小海的动机和心理轨迹。”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振良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杆:“组长,报告里关于心理动因和社会背景的部分,我和浩然一起负责,一定写透、写深。”
“好。”姜凌点头,“周伟,空间地理分析部分,尤其是3号起火点的行动难度与孙小海体型的必然关联,是你的强项,务必严谨清晰。”
“是!”周伟重重点头。
刘浩然:“我会整理好孙小海供述中关于范国平给他饺子、点火时看到灯光、闻到烟味想救人却退缩的心理,特别是他崩溃时的悔恨。”
范威看着这群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沉声道:“抓紧时间,尽快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和报告。给死者家属,也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众人散去,各自投入工作,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
窗外又开始渐渐沥沥地下起了秋雨。
姜凌坐在桌前,翻开应璇玑教授主编的《犯罪心理学》,开始认真复习。
第111章 面试
1995年3月。
京都的初春, 带着股寒意。
华夏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里,正在进行今年的研究生复试。
办公室宽敞明亮,陈设朴素严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 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 气氛很严肃。
此刻的姜凌很激动。
因为此刻坐在她面前的五位教授, 全是我国最顶尖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尤其是坐在最中央的应璇玑教授,更是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发展的第一人,也是姜凌一直仰望的存在。
姜凌脊背挺直如松,坐在硬木椅子上, 因为即将面对的考察,她的手心有些微微出汗, 但眼神沉稳坚定。
应璇玑教授今年46岁,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露出饱满智慧的前额。为了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她特地换下穿惯了的制服, 一件深灰色羊毛开衫搭浅色衬衫,沉静中带着一丝女性的柔和。
应璇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 面前放着姜凌的初试成绩单、报考材料、单位推荐信。想到侄子应松茂写来的推荐信, 应璇玑看向姜凌的目光带着一丝探究。眼前这个被侄子推崇的年轻女警,到底是璞玉还是言过其实?
侄子的信里, 用了很多赞誉之词。
——惊才绝艳、能力超群、思维缜密、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与直觉。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应松茂的仰慕与激动。
自己的侄子个性内敛、洁身自好, 他与自己的通信多半谈的是亲人、工作,从不曾如此赞美过一名女性。这让应璇玑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应松茂强烈推荐。
其余几位教授例行询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姜凌报考的是在职研究生,由单位推送, 历经严格政审,她的履历非常漂亮。再加上今年参加犯罪心理学复试的一共12名,姜凌是唯一的女性,这让教授们更加稀罕,态度很温和,问的问题都不尖锐。
——姜凌同学,你本职工作很出色,晏市公安局给你的评价很高,说你是心理画像的实践先锋。你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应用犯罪心理学对罪犯进行心理画像的? ↑返回顶部↑
“是啊,太像了。”姜凌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力量,“这就是我们心理画像的意义。不仅仅是破案,更是要去理解案件背后的原因。我们不仅要抓住罪犯,更要知道他为什么会犯罪。陈安平是幸运的,我们及时伸出了手。孙小海……是我们迟到了。”
姜凌看向孙小海消失的方向:“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打击犯罪,还应该在犯罪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她转身面向团队,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结案报告,不仅要写清事实,更要写透孙小海的动机和心理轨迹。”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振良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杆:“组长,报告里关于心理动因和社会背景的部分,我和浩然一起负责,一定写透、写深。”
“好。”姜凌点头,“周伟,空间地理分析部分,尤其是3号起火点的行动难度与孙小海体型的必然关联,是你的强项,务必严谨清晰。”
“是!”周伟重重点头。
刘浩然:“我会整理好孙小海供述中关于范国平给他饺子、点火时看到灯光、闻到烟味想救人却退缩的心理,特别是他崩溃时的悔恨。”
范威看着这群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沉声道:“抓紧时间,尽快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和报告。给死者家属,也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众人散去,各自投入工作,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
窗外又开始渐渐沥沥地下起了秋雨。
姜凌坐在桌前,翻开应璇玑教授主编的《犯罪心理学》,开始认真复习。
第111章 面试
1995年3月。
京都的初春, 带着股寒意。
华夏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里,正在进行今年的研究生复试。
办公室宽敞明亮,陈设朴素严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 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 气氛很严肃。
此刻的姜凌很激动。
因为此刻坐在她面前的五位教授, 全是我国最顶尖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尤其是坐在最中央的应璇玑教授,更是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发展的第一人,也是姜凌一直仰望的存在。
姜凌脊背挺直如松,坐在硬木椅子上, 因为即将面对的考察,她的手心有些微微出汗, 但眼神沉稳坚定。
应璇玑教授今年46岁,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露出饱满智慧的前额。为了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她特地换下穿惯了的制服, 一件深灰色羊毛开衫搭浅色衬衫,沉静中带着一丝女性的柔和。
应璇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 面前放着姜凌的初试成绩单、报考材料、单位推荐信。想到侄子应松茂写来的推荐信, 应璇玑看向姜凌的目光带着一丝探究。眼前这个被侄子推崇的年轻女警,到底是璞玉还是言过其实?
侄子的信里, 用了很多赞誉之词。
——惊才绝艳、能力超群、思维缜密、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与直觉。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应松茂的仰慕与激动。
自己的侄子个性内敛、洁身自好, 他与自己的通信多半谈的是亲人、工作,从不曾如此赞美过一名女性。这让应璇玑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应松茂强烈推荐。
其余几位教授例行询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姜凌报考的是在职研究生,由单位推送, 历经严格政审,她的履历非常漂亮。再加上今年参加犯罪心理学复试的一共12名,姜凌是唯一的女性,这让教授们更加稀罕,态度很温和,问的问题都不尖锐。
——姜凌同学,你本职工作很出色,晏市公安局给你的评价很高,说你是心理画像的实践先锋。你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应用犯罪心理学对罪犯进行心理画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