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三日晨间,随朝晖洒遍大街小巷。
  引经据典,怒陈十条理由,驳斥守正之说。
  末句更以平民之名痛呼:“惧寒士夺其禄,惧实干显其庸,惧严法遏其私,故以‘守正’之名,护其子孙万代利益无穷改也。长此因循,国朝失材干之士,根基损矣;百姓失清正之官,民生殆矣。实乃万姓之悲也!”
  因顾念百姓学识有限,周缨有意克制笔力,以致落笔之作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字字泣血,使原本困于士林的笔端之争,一反常态地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争相传诵,不出三日,已是玉京黄口小儿皆能随口念诵之句,甚有百姓集聚缉狱司门口,要求速审释放吏改功臣崔述。
  宫门之外,形势大有倾覆之相。
  而这一切,因宫正司正大力肃清宫内纲纪,周缨并不知晓。
  【作者有话说】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白居易《太行路》
  第80章
  ◎是释是罚,都当速决。◎
  四月伊始,宫正司严查宫墙内外互通有无,顺带核查宫纪,阖宫上下皆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抓住错处。
  周缨再无出格之举,白日里仍安心在明德殿侍读,夜里则常难以安眠。
  直至四月二十,又一骇人听闻的急报,即便宫正司严令在前,也越过宫墙传了进来。
  正是春耕收尾之季,盘州绥宁县百姓却弃田不种,集聚县衙,要求罢清田之令,还归旧制。县官劝退不成,派兵镇压,将闹事者首脑投入大狱,百姓仍群聚不散,后竟出现流血事件。
  知州不敢瞒报,加急驿递跨越千里之迢,陈于明光殿御案上。
  自昭宁二年推行清田稽户令来,三年时间,百姓年年减赋,国库岁入逐年递增。兼齐应尚俭,甚少大兴土木,国库预算外开销不大,皇室人丁少,用度不繁,内库常有结余,年底甚可用内库存银给边关将士拨恤银。
  三年以来,州县官赞不绝口,百姓称颂,渐成定制,京中豪绅惧于职权日渐扩张的缉狱司,也不敢再强行抗命,近来已较少听到反对之声。
  由来君王最惧民变,在这个节点,突然传来这样的消息,几乎不必多想,便知是冲着崔述来的。
  两日内,未有中旨传出,消息却越散越广。
  廿三日朝会,御史中丞直言此乃国朝二十年来最骇人听闻之奏报,望君上速裁。
  齐应仍未表态。
  当此之时,群臣联名参崔述六大罪状,劝谏君上两案并处,给朝中百官并天下百姓以交代。
  当日,明德殿日讲结束,周缨随齐延回景和宫,在门外见着刚下御辇的齐应。
  齐应面色森然,一言不发地将手中奏疏递给齐延,随即提步迈入殿门。
  齐延伫足门外,将那奏疏连阅几遍,方默然回到后殿。
  更完衣后,齐延去偏殿面见皇帝,周缨心有所感,鼓起勇气,悄悄将那份放在案上的折子快速翻阅了一遍。
  一罪接受边帅贿赂,置国朝边境安危于不顾。
  二罪清田反令盘州绥宁县百姓无田可种,流民过万,更生民变。
  三罪变乱祖制,扰乱科举,败坏士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