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2 / 3)
"睡吧。"她吹灭灯烛,"明日阿芷该学'回针'了。"
黑暗中,清鸢的吻落在她颈间玉兰佩上,像一片花瓣坠入深潭。
番外四·金兰谱
冬至这日,京城落了今冬第一场雪。
明烛推开药房雕花木窗时,细碎的雪粒正扑簌簌地落在院中那株老梅枝头。七年过去,当年从苏州移栽的忍冬藤早已爬满西墙,此刻覆着薄雪,倒像是开了满墙银花。
"师父!"阿芷一瘸一拐地冲进院子,怀里抱着个鎏金手炉,"周会长派人送来的,说是给..."她突然压低声音,模仿着老太监的尖细嗓子,"'金兰谱'开箱用。"
明烛接过手炉,铜胎上錾刻的并蒂莲纹还带着体温。这是上月太后赏的,说是贺她们集齐《三兰绣谱》最后一卷。她指尖摩挲着莲纹,忽然听见回廊下传来竹杖点地的声响——比往日轻快许多,像是主人心情颇佳。
"清鸢师父说今日要开箱。"阿芷凑过来,呼出的白气在窗棂上凝成霜花,"师姐们都在前厅候着呢。"
明烛拢了拢石青色棉袍。自从五年前收下第一批学徒,青芦绣坊已扩成三进院落。前厅正中供着那幅《百花朝凤》,底下是口樟木箱——七年来她们每著成一卷绣谱,就往里存一册手稿。
药柜最上层的小屉突然"咔嗒"一响。明烛踮脚取出个锦囊,里头是七年前离乡时,从老宅药圃带走的一把土。这些年每逢大事,她都要往院里撒一撮,仿佛这样就能把根扎得更深些。
前厅已挤满了人。二十多个姑娘按入门先后站着,最前排的阿芷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百草流光"针法。清鸢立在绣屏旁,月白袄子领口露出一截红绳——上头坠着的半枚玉兰佩正对着光,温润如初雪。
"都到齐了?"清鸢的竹杖轻敲地面。她右腿站姿已与常人无异,只是久立时还会倚一倚杖。
明烛走到樟木箱前,从袖中取出最后两册手稿。绢面烫金的《药染丝诀》是她毕生心血,《金针度□□》则是清鸢融会母亲针法与太医院秘术所创。两册并排放进箱中,恰好填满最后空隙。
"开箱。"
随着清鸢一声令下,阿芷和另一个姑娘合力掀开箱盖。七年来积攒的三十六册手稿整齐码放,最上层那册扉页上,是她们初到京城时合绣的忍冬纹——金线为经,药染丝为纬,在雪光映照下流转如活物。
小学徒们发出惊叹。明烛却望向窗外,雪地里那株移栽的老梅正抽出第一个花苞。七年前那个雨夜,她怎会想到有朝一日,两个无依无靠的女子能在皇城根下扎下根来,还养出这一院子的花木与人。
"今日起,你们各自选一门专攻。"清鸢的声音比平常柔和,"阿芷学药染,绿萼习金针..."
明烛看着她指点学徒的侧脸。岁月待她们不薄,只在清鸢眼角留下几道细纹,笑起来时反而更添风致。那支珍珠银簪仍斜插在鬓边,是今早自己亲手簪上的——就像过去无数个清晨一样。
待学徒散去,清鸢忽然拽住明烛的袖口:"周会长午时要来。"她指尖有些凉,"说是带了个...故人。"
故人二字咬得极轻。明烛心头一跳,想起上月太医院传来的消息——陈老夫人病愈后入了佛门,近日将云游至京。
雪停时,周会长的青呢小轿已停在门前。老太太精神矍铄,手里捻着串佛珠,身后却跟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陈公子如今该称陈大人了,官服外罩着件半旧斗篷,怀里抱着个锦匣。
"下官..."他作揖时露出腕上一道疤,像是被什么烫的,"代家母送还旧物。"
锦匣里是卷残缺的绣品。清鸢展开时手微微一颤——那是幅未完成的《菩提图》,落针走势与她母亲的"菩提心"针法如出一辙。左下角歪斜地绣着"兰舟"二字,旁边还有行小字:"赠师妹兰茵"。
明烛的呼吸凝滞了。她突然明白为何陈老夫人当年能认出清鸢的针法——这分明是她们母亲年轻时互赠的信物。
"家母说..."陈大人声音发涩,"物归原主..."
清鸢的竹杖"咚"地杵在地上。明烛知道她在忍泪——就像七年前那个雨夜,自己为她挑出腿上木刺时一样。
周会长突然咳嗽一声:"开春宫里要设女红局。"她枯瘦的手指抚过《三兰绣谱》,"你二人可愿去做教习?"
满室寂静。明烛望向窗外,雪地里不知何时来了只麻雀,正啄食她们晨起撒的药谷。她忽然想起离乡那日,清鸢说"等根扎稳了,就回去看看"。
"师父们若进宫,咱们绣坊怎么办?"阿芷突然出声,跛脚往前迈了半步,"昨儿还接了慈幼局的单子..."
清鸢与明烛相视一笑。 ↑返回顶部↑
黑暗中,清鸢的吻落在她颈间玉兰佩上,像一片花瓣坠入深潭。
番外四·金兰谱
冬至这日,京城落了今冬第一场雪。
明烛推开药房雕花木窗时,细碎的雪粒正扑簌簌地落在院中那株老梅枝头。七年过去,当年从苏州移栽的忍冬藤早已爬满西墙,此刻覆着薄雪,倒像是开了满墙银花。
"师父!"阿芷一瘸一拐地冲进院子,怀里抱着个鎏金手炉,"周会长派人送来的,说是给..."她突然压低声音,模仿着老太监的尖细嗓子,"'金兰谱'开箱用。"
明烛接过手炉,铜胎上錾刻的并蒂莲纹还带着体温。这是上月太后赏的,说是贺她们集齐《三兰绣谱》最后一卷。她指尖摩挲着莲纹,忽然听见回廊下传来竹杖点地的声响——比往日轻快许多,像是主人心情颇佳。
"清鸢师父说今日要开箱。"阿芷凑过来,呼出的白气在窗棂上凝成霜花,"师姐们都在前厅候着呢。"
明烛拢了拢石青色棉袍。自从五年前收下第一批学徒,青芦绣坊已扩成三进院落。前厅正中供着那幅《百花朝凤》,底下是口樟木箱——七年来她们每著成一卷绣谱,就往里存一册手稿。
药柜最上层的小屉突然"咔嗒"一响。明烛踮脚取出个锦囊,里头是七年前离乡时,从老宅药圃带走的一把土。这些年每逢大事,她都要往院里撒一撮,仿佛这样就能把根扎得更深些。
前厅已挤满了人。二十多个姑娘按入门先后站着,最前排的阿芷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百草流光"针法。清鸢立在绣屏旁,月白袄子领口露出一截红绳——上头坠着的半枚玉兰佩正对着光,温润如初雪。
"都到齐了?"清鸢的竹杖轻敲地面。她右腿站姿已与常人无异,只是久立时还会倚一倚杖。
明烛走到樟木箱前,从袖中取出最后两册手稿。绢面烫金的《药染丝诀》是她毕生心血,《金针度□□》则是清鸢融会母亲针法与太医院秘术所创。两册并排放进箱中,恰好填满最后空隙。
"开箱。"
随着清鸢一声令下,阿芷和另一个姑娘合力掀开箱盖。七年来积攒的三十六册手稿整齐码放,最上层那册扉页上,是她们初到京城时合绣的忍冬纹——金线为经,药染丝为纬,在雪光映照下流转如活物。
小学徒们发出惊叹。明烛却望向窗外,雪地里那株移栽的老梅正抽出第一个花苞。七年前那个雨夜,她怎会想到有朝一日,两个无依无靠的女子能在皇城根下扎下根来,还养出这一院子的花木与人。
"今日起,你们各自选一门专攻。"清鸢的声音比平常柔和,"阿芷学药染,绿萼习金针..."
明烛看着她指点学徒的侧脸。岁月待她们不薄,只在清鸢眼角留下几道细纹,笑起来时反而更添风致。那支珍珠银簪仍斜插在鬓边,是今早自己亲手簪上的——就像过去无数个清晨一样。
待学徒散去,清鸢忽然拽住明烛的袖口:"周会长午时要来。"她指尖有些凉,"说是带了个...故人。"
故人二字咬得极轻。明烛心头一跳,想起上月太医院传来的消息——陈老夫人病愈后入了佛门,近日将云游至京。
雪停时,周会长的青呢小轿已停在门前。老太太精神矍铄,手里捻着串佛珠,身后却跟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陈公子如今该称陈大人了,官服外罩着件半旧斗篷,怀里抱着个锦匣。
"下官..."他作揖时露出腕上一道疤,像是被什么烫的,"代家母送还旧物。"
锦匣里是卷残缺的绣品。清鸢展开时手微微一颤——那是幅未完成的《菩提图》,落针走势与她母亲的"菩提心"针法如出一辙。左下角歪斜地绣着"兰舟"二字,旁边还有行小字:"赠师妹兰茵"。
明烛的呼吸凝滞了。她突然明白为何陈老夫人当年能认出清鸢的针法——这分明是她们母亲年轻时互赠的信物。
"家母说..."陈大人声音发涩,"物归原主..."
清鸢的竹杖"咚"地杵在地上。明烛知道她在忍泪——就像七年前那个雨夜,自己为她挑出腿上木刺时一样。
周会长突然咳嗽一声:"开春宫里要设女红局。"她枯瘦的手指抚过《三兰绣谱》,"你二人可愿去做教习?"
满室寂静。明烛望向窗外,雪地里不知何时来了只麻雀,正啄食她们晨起撒的药谷。她忽然想起离乡那日,清鸢说"等根扎稳了,就回去看看"。
"师父们若进宫,咱们绣坊怎么办?"阿芷突然出声,跛脚往前迈了半步,"昨儿还接了慈幼局的单子..."
清鸢与明烛相视一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