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3)
好在那笏板是象牙所制,通体白润如玉,材质却是坚固无比,不至于轻轻一摔便碎掉,只是这动静在此刻阒然无声的大殿内实在突兀,闻堰很快反应过来,‘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将落于地上的笏板捡起,以双手扣住笏板,垂头作揖道。
“微臣殿前失礼,还望陛下恕罪。”
一开口,嗓子竟哑得不成样子,仿佛他也同公冶鹤廷那般从前吞过碳似的。
公冶鹤廷双目通红地瞪着跪在地上的闻堰,没有说话。
文武百官见这气氛不对,忍不住纷纷扭头与周遭同僚对视,看起来闻堰同新帝像是有什么龃龉,然而谁都不知内情,朝臣们没能从同僚眼中得到答案,便又纷纷将头扭回来,眼观鼻鼻观心地低下头去,远离这无端的硝烟和战火。
汪庙哪里知道闻堰便是公冶鹤廷那绝情狠心在大婚第二日便抛下公冶鹤廷卷钱跑路不告而别的妻子,他觉出了公冶鹤廷的异样,却不知为何,只得在公冶鹤廷身侧低声提醒:“陛下,您这时应当回:卿本无心,朕不罪汝。”
公冶鹤廷像是没听到一般,汪庙催促了他好几遍,公冶鹤廷才不甚流畅地将汪庙的话对着跪在堂下闻堰重复了一遍,瞪着闻堰的模样像是要将他吞之入腹。
文武百官对新帝行过三跪九叩之礼后,便是登基大典中最为重要的宣读诏书环节。
诏书由翰林院学士精心撰写,内容包括对先帝功绩的缅怀、新帝即位的合法性阐述以及对天下百姓的施政纲领和美好愿景。
闻堰身为御西帝钦定的摄政王,宣读诏书一事自然应当由他来做。
宣布诏书的官员需先向新帝单独再行一回大礼,闻堰获得赦免起身之后,上前一步,又再度跪下,对明堂上的公冶鹤廷行三跪九叩之礼,高呼万岁后,起身离开列队,行至手持诏书等在阶边的礼部尚书面前,以双手去过接礼部尚书手中的明黄色龙纹诏书。
礼部尚书完成交接,退至一旁,闻堰手执诏书登上台阶三步,转身面向朝臣,郎朗开口,攥着诏书的双手用力得发白,方才勉力保持住平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皇天之眷命,蒙列祖之庇佑,继大行皇帝之统绪,入承宗庙。今内外臣工、军民耆老,咸以国不可一日无主,再三劝进,朕辞之不获。遂于御西王朝七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敬告天地,即皇帝位。
朕念大行皇帝之德,抚百姓以仁,御宇以宽,其恩泽四海,功绩昭昭,朕当铭记于心,奉为圭臬,矢志继承其遗志。今朕既登大宝,深感责任之重,必当勤勉治国,以期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朕虽才德浅薄,然幸得贤良辅佐,定当殚精竭虑,革旧布新,以安社稷,以福万民。自即日起,改年号为复光,大赦天下,蠲免赋税,减轻刑罚,与民更始。
望诸臣工恪尽职守,廉洁奉公,齐心协力,共襄盛举;盼百姓安居乐业,勤耕务读,遵纪守法,共享太平。朕愿与天下臣民共勉,祈愿我朝国祚绵延,永享太平之福。
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诏书宣读完毕后,礼部尚书手持镶着五彩宝石的黄金托盘行至闻堰面前,闻堰将手中诏书放于托盘中,随后接过托盘,步上明堂,行至公冶鹤廷面前。
汪庙从一旁呈上腾蛇玉玺,示意公冶鹤廷执起玉玺在诏书上落印。
落印之后,礼部官员会将这份带有玺印的诏书拓印出无数份,举国张贴,昭告天下。
如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
然而公冶鹤廷却迟迟未动,眼睛始终盯着闻堰的脸,那目光若有实质,定然会在闻堰的脸上烧出一个大洞。
公冶鹤廷恨,恨闻堰的狠心,恨闻堰许诺他一生一世,同他成了婚却抛下他不告而别,恨闻堰分明此时就站在自己面前,两人离得那么近,他却连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可是很快,公冶鹤廷眼中的恨意便又散去,转为无尽的茫然和心疼。
方才离得远,只觉得这人消瘦了很多,穿在身上的官袍看起来空荡荡的,眼下离得近了,才发现闻堰何止是瘦了,脸色也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连双颊都微微凹陷了下去,整个人像一张菲薄的宣纸,碰一碰便会碎掉似的。
此刻奉天殿中文武百官足有三百多人,公冶鹤廷一个都不认识,汪庙只告诉他,上朝时官员以官位品阶排序列队,站位越靠前的官员品阶便越高,文官着红衣,武官着青衣,位于文官之首的是丞相,位于武官之首的是太尉,其余的,待他登基之后再慢慢教他。
这人一袭红衣,又列于文官之首,想来是极有权势地位的,京城如此繁华,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闻堰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日日粗茶淡饭,都将他养得健健康康,怎么他才同自己分开短短半年不到,便成了这幅模样?
他过得不好……
想到闻堰离开自己后,过得不好,公冶鹤廷便怎么都恨不起来了,所有的情绪尽数散去,只剩下满腹的委屈,想要问问他,为何前脚还欢欢喜喜地与他成婚,后脚便抛下他一走了之,连句道别的话都没有。
他若有苦衷,他会谅解的呀,他会等着他回来,多久都等。 ↑返回顶部↑
“微臣殿前失礼,还望陛下恕罪。”
一开口,嗓子竟哑得不成样子,仿佛他也同公冶鹤廷那般从前吞过碳似的。
公冶鹤廷双目通红地瞪着跪在地上的闻堰,没有说话。
文武百官见这气氛不对,忍不住纷纷扭头与周遭同僚对视,看起来闻堰同新帝像是有什么龃龉,然而谁都不知内情,朝臣们没能从同僚眼中得到答案,便又纷纷将头扭回来,眼观鼻鼻观心地低下头去,远离这无端的硝烟和战火。
汪庙哪里知道闻堰便是公冶鹤廷那绝情狠心在大婚第二日便抛下公冶鹤廷卷钱跑路不告而别的妻子,他觉出了公冶鹤廷的异样,却不知为何,只得在公冶鹤廷身侧低声提醒:“陛下,您这时应当回:卿本无心,朕不罪汝。”
公冶鹤廷像是没听到一般,汪庙催促了他好几遍,公冶鹤廷才不甚流畅地将汪庙的话对着跪在堂下闻堰重复了一遍,瞪着闻堰的模样像是要将他吞之入腹。
文武百官对新帝行过三跪九叩之礼后,便是登基大典中最为重要的宣读诏书环节。
诏书由翰林院学士精心撰写,内容包括对先帝功绩的缅怀、新帝即位的合法性阐述以及对天下百姓的施政纲领和美好愿景。
闻堰身为御西帝钦定的摄政王,宣读诏书一事自然应当由他来做。
宣布诏书的官员需先向新帝单独再行一回大礼,闻堰获得赦免起身之后,上前一步,又再度跪下,对明堂上的公冶鹤廷行三跪九叩之礼,高呼万岁后,起身离开列队,行至手持诏书等在阶边的礼部尚书面前,以双手去过接礼部尚书手中的明黄色龙纹诏书。
礼部尚书完成交接,退至一旁,闻堰手执诏书登上台阶三步,转身面向朝臣,郎朗开口,攥着诏书的双手用力得发白,方才勉力保持住平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皇天之眷命,蒙列祖之庇佑,继大行皇帝之统绪,入承宗庙。今内外臣工、军民耆老,咸以国不可一日无主,再三劝进,朕辞之不获。遂于御西王朝七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敬告天地,即皇帝位。
朕念大行皇帝之德,抚百姓以仁,御宇以宽,其恩泽四海,功绩昭昭,朕当铭记于心,奉为圭臬,矢志继承其遗志。今朕既登大宝,深感责任之重,必当勤勉治国,以期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朕虽才德浅薄,然幸得贤良辅佐,定当殚精竭虑,革旧布新,以安社稷,以福万民。自即日起,改年号为复光,大赦天下,蠲免赋税,减轻刑罚,与民更始。
望诸臣工恪尽职守,廉洁奉公,齐心协力,共襄盛举;盼百姓安居乐业,勤耕务读,遵纪守法,共享太平。朕愿与天下臣民共勉,祈愿我朝国祚绵延,永享太平之福。
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诏书宣读完毕后,礼部尚书手持镶着五彩宝石的黄金托盘行至闻堰面前,闻堰将手中诏书放于托盘中,随后接过托盘,步上明堂,行至公冶鹤廷面前。
汪庙从一旁呈上腾蛇玉玺,示意公冶鹤廷执起玉玺在诏书上落印。
落印之后,礼部官员会将这份带有玺印的诏书拓印出无数份,举国张贴,昭告天下。
如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
然而公冶鹤廷却迟迟未动,眼睛始终盯着闻堰的脸,那目光若有实质,定然会在闻堰的脸上烧出一个大洞。
公冶鹤廷恨,恨闻堰的狠心,恨闻堰许诺他一生一世,同他成了婚却抛下他不告而别,恨闻堰分明此时就站在自己面前,两人离得那么近,他却连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可是很快,公冶鹤廷眼中的恨意便又散去,转为无尽的茫然和心疼。
方才离得远,只觉得这人消瘦了很多,穿在身上的官袍看起来空荡荡的,眼下离得近了,才发现闻堰何止是瘦了,脸色也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连双颊都微微凹陷了下去,整个人像一张菲薄的宣纸,碰一碰便会碎掉似的。
此刻奉天殿中文武百官足有三百多人,公冶鹤廷一个都不认识,汪庙只告诉他,上朝时官员以官位品阶排序列队,站位越靠前的官员品阶便越高,文官着红衣,武官着青衣,位于文官之首的是丞相,位于武官之首的是太尉,其余的,待他登基之后再慢慢教他。
这人一袭红衣,又列于文官之首,想来是极有权势地位的,京城如此繁华,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闻堰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日日粗茶淡饭,都将他养得健健康康,怎么他才同自己分开短短半年不到,便成了这幅模样?
他过得不好……
想到闻堰离开自己后,过得不好,公冶鹤廷便怎么都恨不起来了,所有的情绪尽数散去,只剩下满腹的委屈,想要问问他,为何前脚还欢欢喜喜地与他成婚,后脚便抛下他一走了之,连句道别的话都没有。
他若有苦衷,他会谅解的呀,他会等着他回来,多久都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