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进献珍宝美人者,若得他心意,可加官晋爵,纵享荣华富贵。
  稍叫他不如意,便会惹来杀身之祸。
  如此暴政之下,官吏开始肆意地剥削百姓,强抢民女、搜刮民脂民膏,公孙晋所到之处,沿途几百里内的州县都要供献食物,吃不完便埋掉。
  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征发劳役掘长堑、筑西苑、开运河、苗条城,砍木造船,开山通道,每月役使常达数十万人,丁男不够用,便强逼妇女服役,短短半年不到,便使从前繁荣昌盛的大胤饿殍满道,民不聊生。
  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国家又如何安宁太平。
  他那皇位本就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不愿归顺的官员皆被屠戮满门,多数朝臣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选择归顺,却也并非心甘情愿。
  如今镇守娘子关的将军,乃是曾于公孙晋平起平坐的一品大将,名为沈策。
  当初公孙晋负责镇守天阳关,沈策负责镇守娘子关,两人一个镇南,一个镇北,被大胤百姓称为‘南北双煞’。
  此称号并非贬义。
  两人皆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其寓意是二位将军如同两尊煞神一般坐镇南北边关,只要有他们在,突厥和匈奴便会望而生畏,绝不敢轻举妄动,便是有那不要命的前来进犯,也会败于二位将军的雷霆手段和锋利血刃之下。
  更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公孙晋和沈策是一个军营里出来的好兄弟,两人曾无数次并肩作战,将后背交于彼此,屡次联手让险恶战况峰回路转,为守住大胤的城池与土地,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顶峰相见,也约好要永远守护大胤,直至死亡那刻。
  谁知公孙晋不仅违背了二人之间的约定,在四个多月前无诏擅自进京、拥兵造反,还在篡位之后将沈策的家人劫为人质,以此来威胁沈策效忠于他。
  公孙晋奸佞狡诈、狼子野心,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残害忠良,令家国动荡,百姓不安。沈策却是真真正正的忧国忧民,高风亮节之辈,他痛恨公孙晋的所作所为,却因为家人的性命被攥在对方手里,什么都做不了,也不敢做。
  兵临城下那日,闻堰身披黑裘,骑于玄色战马之上,身后是黑压压的五十万大军压境,他望着城墙之上一袭银色战甲的将军,只说了一句话。
  “沈策将军,我知你有把柄被攥在公孙晋手中,可你睁眼看看这世道……若再这般下去,国将不国,又何来的家?”
  五十万大军开拔,离开天阙那日,闻堰便开始认真吃饭,按时喝药,可这具身子本就亏损得厉害,加上一路舟车劳顿,养了足足一个月竟也没有好透。
  闻堰的脸在那身黑裘的衬托下似冰雪般白,声线也沙哑得厉害,整个人瘦得好像一张可以轻易被撕裂的纸,目光却是坚定。
  沈策听罢一言不发。
  但闻堰在他眼中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痛心疾首。
  掘长堑、开运河、苗条城、砍木造船、开山通道,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也要量力而行,公孙晋为此掏空国库不说,还无视民情不断提高赋税,四处抓壮丁服苦役,壮丁不够,竟连逼妇女服役这等荒唐事都做得出来,自是惹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使得盗匪四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近几月,沈策已处理了数十波山匪了,可那些山匪其实也不过是些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公孙策若是明君,大胤又怎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由兴兴向荣走向衰败。
  再这样下去,怕是无需外敌入侵,大胤也离亡国,不远了。
  三日后,悠州城门大开,闻堰不费一兵一卒,将沈策与其手中二十万兵马收入麾下。
  如今大胤境内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数不胜数,突厥和匈奴若是选择此时攻大胤,在国库空虚、粮草不足、民心不稳的情况下,大胤怕是会溃如决堤。
  娘子关乃是边塞要地,这道防线必须牢牢守住。
  闻堰命沈策率二十万大军留下继续镇守悠州娘子关,独自带着从天阙借来的五十万兵马一路南下,以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无数被迫臣服于公孙晋的忠臣良将,自然也遇到些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看不清局势不肯归降之人,但也都是少数。
  得民心者得天下,公孙晋民心已失,而闻堰为相十载,德才兼备,所行之事向来利国利民,他在其位、谋其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三管齐下,实行盐铁官营,使得大胤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深受百姓爱戴,加之他手持御西帝遗诏,乃是御西帝钦定的摄政王,复国之举名正言顺。
  这一路来不断地收复精兵猛将,光是纳入麾下的农民起义军便有五万之多,手中的兵马自然只增不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