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2 / 3)
何况那时还不让她接着往下查冬日宴的事,都不仅仅是叫她受委屈了,更是场糟践。
但容安没说出来,他知道不能说。
主子当时为太子,如今是天子,既为太子、天子,便不会有错。
“看来确实是了。”
李珣见他素日能言善辩,此时却支支吾吾,抓耳挠腮回不出半句,早已不必再问下去。遂靠在了椅背上,自嘲地笑了笑,笑意又渐渐凝在脸上,思绪沉痛,喉中发堵。
他待她并不好,原来是真的。
并非用太子妃之位,或是皇后之位,便能轻易补偿。
她爱的本就不是权势富贵。
“容安,这里的事交到旁人手里,你回京去。”
李珣想着那抹笑,薄唇紧抿,眼中忽然多了道悔意。
半月之后,有封信寄到了临江巷,不知谁人寄出,但收信人写得清楚明白。
薛明英打开来看了眼。
只一眼,就顿在了原地。
那是封放妻书,盖了陆原的私章,还有他亲笔签下的名字。
怎么会是这个……
是谁,谁逼陆原写下的?
第78章 “陛下,你失信了。”……
在问出之时,薛明英心中便立时有了答案,指尖用力地捏在信纸上,弄出了褶痕。
她忙松开了来,从头到尾又看了遍,确确实实是陆原亲笔所写,不再耽搁,赶着送来了母亲这边。
“娘,你看,这是什么?”
她收起对那人的怀疑,笑着递给了母亲。
薛玉柔一下子便看到那映入眼帘的齐国公陆原之印,再熟悉不过的金石刻痕,一时怔住了,颤颤巍巍地接了来,迫不及待地看完。
短暂的沉默之后,她颤着声,难以置信地问:“阿英,他同意了?”
见她哽咽颤抖,有着难以言喻的脆弱,薛明英上前紧紧抱住了她,喉中也堵得厉害,“娘放心,日后有我陪着,再不会让旁人欺负娘,让娘难过。”
薛玉柔想着那纸上的字句,难以自抑地又哭又笑,“我原以为,要和他纠缠不清,这辈子都只能这样了,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天……许是当初便错了,若是素昧平生,彼此各行其道,会不会更好些?我竟不知了……”
薛明英学着她,给她轻拍着背,安慰着她。
过了好一会儿,待她平复了些许后,叫来热汤,给她拧了热巾子,擦干净了泪痕。见她心力交瘁,又替她卸了钗环、衣裳,将她好生安置到床上,仿佛自己更像母亲的母亲些,坐在床沿,看着她沉沉睡去。
薛明英叫上秦妈妈走了出来,和她低声商议,这些日子给母亲多炖些滋补安神的汤,还提醒了句要注意着母亲用过药,有些食材不能加,得多加小心。
秦妈妈见她和当初那个孩子模样比起来,完全两样了,做事变得不声不张,却无比细心稳重,不知为何眼圈一红,柔声道:“小姐孝顺夫人,奴婢知道的,会亲自去灶上盯着,让小姐安心。”
到底是经的事多了,上京到岭南,岭南回上京,如今又来了江南。 ↑返回顶部↑
但容安没说出来,他知道不能说。
主子当时为太子,如今是天子,既为太子、天子,便不会有错。
“看来确实是了。”
李珣见他素日能言善辩,此时却支支吾吾,抓耳挠腮回不出半句,早已不必再问下去。遂靠在了椅背上,自嘲地笑了笑,笑意又渐渐凝在脸上,思绪沉痛,喉中发堵。
他待她并不好,原来是真的。
并非用太子妃之位,或是皇后之位,便能轻易补偿。
她爱的本就不是权势富贵。
“容安,这里的事交到旁人手里,你回京去。”
李珣想着那抹笑,薄唇紧抿,眼中忽然多了道悔意。
半月之后,有封信寄到了临江巷,不知谁人寄出,但收信人写得清楚明白。
薛明英打开来看了眼。
只一眼,就顿在了原地。
那是封放妻书,盖了陆原的私章,还有他亲笔签下的名字。
怎么会是这个……
是谁,谁逼陆原写下的?
第78章 “陛下,你失信了。”……
在问出之时,薛明英心中便立时有了答案,指尖用力地捏在信纸上,弄出了褶痕。
她忙松开了来,从头到尾又看了遍,确确实实是陆原亲笔所写,不再耽搁,赶着送来了母亲这边。
“娘,你看,这是什么?”
她收起对那人的怀疑,笑着递给了母亲。
薛玉柔一下子便看到那映入眼帘的齐国公陆原之印,再熟悉不过的金石刻痕,一时怔住了,颤颤巍巍地接了来,迫不及待地看完。
短暂的沉默之后,她颤着声,难以置信地问:“阿英,他同意了?”
见她哽咽颤抖,有着难以言喻的脆弱,薛明英上前紧紧抱住了她,喉中也堵得厉害,“娘放心,日后有我陪着,再不会让旁人欺负娘,让娘难过。”
薛玉柔想着那纸上的字句,难以自抑地又哭又笑,“我原以为,要和他纠缠不清,这辈子都只能这样了,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天……许是当初便错了,若是素昧平生,彼此各行其道,会不会更好些?我竟不知了……”
薛明英学着她,给她轻拍着背,安慰着她。
过了好一会儿,待她平复了些许后,叫来热汤,给她拧了热巾子,擦干净了泪痕。见她心力交瘁,又替她卸了钗环、衣裳,将她好生安置到床上,仿佛自己更像母亲的母亲些,坐在床沿,看着她沉沉睡去。
薛明英叫上秦妈妈走了出来,和她低声商议,这些日子给母亲多炖些滋补安神的汤,还提醒了句要注意着母亲用过药,有些食材不能加,得多加小心。
秦妈妈见她和当初那个孩子模样比起来,完全两样了,做事变得不声不张,却无比细心稳重,不知为何眼圈一红,柔声道:“小姐孝顺夫人,奴婢知道的,会亲自去灶上盯着,让小姐安心。”
到底是经的事多了,上京到岭南,岭南回上京,如今又来了江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