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陂春水 第131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关中再往北,大地逐渐苍黄,刀刻斧凿一般,奔马带起尘沙。万亩苍莽中,葱茏燕山像点缀在礼天黄璧中的一点苍痕。
  燕山已经发生过激战——故燕国名将萧用之以其曾受老燕王深恩,燕削地亡国后,不得不虚与委蛇于当朝取信于匈奴左贤王。而后献地诈降,诱敌深入。但遭内奸泄密,计谋败露,萧用之被擒。匈奴人将他缚在马后拖曳至肌骨溃烂,四肢脱落,斩下头颅悬于燕山长城的烽燧之上。
  所幸左贤王觉察中计,但没来得及后撤,李延照的主力已绕过燕山包操后路,首战遇匈奴大当户,与之激战,斩首三千,俘获牛羊马匹千数。
  而这时,宫里已经出事了。
  不管是萧用之被杀的消息、还是首战大捷的消息,送到长安,都如石沉大海。
  李延照心里逐渐不安。
  大军孤悬北境,成日里对着人烟渺渺的荒漠草场、凶狠嗜杀的胡人控弦,朝中又无任何音讯,且不提首站大捷以后的封赏褒奖,就连萧用之惨烈殉国的抚慰都没有,仿佛三十万大军离朝就成了天边孤云、断线纸鸢。
  李延照出征之前曾获“假节”,战时可处置两千石官员,只得严刑峻法,执令如初,方才没有演变出粮道崩溃、哗变营啸、军士大规模出逃等最坏的情况。
  第二战,是北凉郡守刘尧对上左贤王主力的一场恶战,死伤惨重,斩下敌人首级的数量和损失的兵马各自对半。
  胡人像草原里的狼,男子四五岁就能骑马,七八岁能拉弓,战力凶悍,机动极高。李延照和刘尧虽以诈降利诱,赖以成规模的大军和险关将他们困在了燕山,以最大限度削弱奔马的威力,战事依旧焦灼吃紧。
  齐凌的第一封密旨送来时,正值第二战清点伤亡之际。
  密旨只送于李延照一人,他看后将自己关在帐中一日一夜,水米未进。
  天子遇刺病重垂危,朝中局势山雨欲来,若不引兵回援,恐有社稷倾覆之祸。
  但——
  燕山之策是诱敌深入之策!
  已经根本不可能后撤!
  此时撤军,勿论如何高明的战法,都会叫野兽一样的匈奴王庭嗅出机会。
  燕山草场再往南再无雄关可凭,快马奔袭向南可至燕代第一重镇峪州城。
  峪州城毗邻丹河,丹河本东西走向,发自昆仑虚,收各支流,在峪州急转南北向,浩浩荡荡由北而南奔下洛阳城,水量丰沛且平缓——李延照大军粮草走的便是这条粮道。
  太平时,它是一截云帆昂扬的黄金水道,方便漕运、商贾、灌溉;而战乱时,它便会成为一把直插洛阳腹心的尖刀。
  一旦峪州失守,洛阳危矣。
  这也是燕山之策能成行的原因之一:胡人根本不相信中原会打开燕山长城这个重要的隘口,袒露腹心,直迎北面强敌。
  现在敌人已经引入家宅,大军一旦后撤,先不提拢住军心不至大溃散有多难。
  再不提放弃粮草辎重的损失、被追着截尾的风险。
  光是北方全境战线失守崩溃、引胡人战火彻底烧进中原、万千黎民蹈没苦海、甚或沦为千古罪人的可能性,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承受。
  一夜之间,李延照头发就白了一半。咬下指尖血掺入浓墨,捉起千钧之笔,写下回信,“将在其外,君命有所不受,知危报不归者,唯吾一人。待克平戎狄,北安诸境,当束骸待诛,违拒之罪,伏听汤镬。”
  遂矫皇帝诏,大犒三军,厉兵秣马,怀破釜沉舟之心,将向左贤王部发起决战。
  就在此时,发自齐元襄所统宣明殿的伪朝诏书送至了边关。
  李延照自从拿到齐凌密信,已知他重伤垂危,朝中云波诡谲,敌我难辨。广置斥候哨探,朝中来人到峪州城,便已提前得知消息。
  亲率五百卫队,离大帐五十里扎营,辕门设宴,置“八豆八簋六铏九俎”,以珍馐美酒相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