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35节(2 / 4)
牢房的狱卒全死了。
狱卒的家人要衙门处死他们,衙门拖着不行动,任由那些难民报复狱卒的家人。
“十九娘,城里要乱了。”古阿婶悲痛的说,“程副将是武将,不管衙门里的事儿,以致许多人都遭了难民的毒手,有些还活着的,也要被送去跟难民住一起了。”
同情那些人的遭遇,古阿婶落下泪来,“眼下的益州,比当初的戎州更叫人绝望。”
被困戎州城时,她们找不着人求助,而这儿,有戍守城门的将士,有主持大局的官吏,百姓仍活在水生火热里,“这世道,当真不给我们女子活路啊。”
梨花安抚她的情绪,“你和芳姨没受伤吧?”
“多亏了张百户,他安排人在这条街巡逻,我们锁好房门不出去就没事。”
明明离梨花上次来也就几天时间,古阿婶却恍惚过了半年之久,“十九娘,那些难民凶残成性,这次出城就别来了,真有事,我会送信到东高村的。”
第222章
“城里怕是不能待了。”梨花探头望了眼外面,往日沉静的小脸异常严肃,“我来时遇着张百户,他求我给城里百姓一个容身之所,我应了,现在想想,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说话间,她伸手关上窗户,声音跟着低了下去,“朝廷要求百姓和难民混住,而程副将私放百姓出城,这事若让衙门察觉,必会认定是程副将授意...”
古往今来,文官和武将多有不睦,如果将此事禀奏朝廷,程副将肯定要被问罪的。
更重要的是,从衙门纵容他们在城里为非作歹且不惩治这点来看,衙门在讨好难民,既是这样又怎会同意百姓离城?
她问古阿婶,“百姓可自行离去这事你可知晓?”
古阿婶拭去脸上的泪,语音哽咽,“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官府有令,染病者若想出城,只能往南...”
北郊是大片农田山地,官府害怕百姓祸祸庄稼,禁止他们北上。
芳娘子沉浸在梨花那句’城里不能待‘的话里,她和张百户私下约定终生,这时要分开,以后是否还能相见都不好说了,看梨花拧起两道眉,她呆滞的拉住梨花的衣袖,“十九娘为什么这么说?”
知道她关心张百户,梨花坦言,“去年益州城遭难仍有百姓住着不走是因程副将主管城里大小事务,修缮房屋,清理街道,开荒种地,桩桩件件有条不紊,而现在的官府换了人做主,他们巴结难民,罔顾百姓死活,和程副将背道而驰,所以迟早会起争斗...”
一旦守护一城的文官武将内讧,城里能安生吗?
更别说城里还住着群丧心病狂的难民了。
她说,“待会我们一起走。”
芳娘子瞳孔震了震,古阿婶看她脸色惨白,心里亦不是滋味,和梨花道,“都走了谁打探消息?”
局势瞬息万变,可能出城后就进不来了。
“这事以后再想法子。”梨花说,“城中百姓痛恨难民,接下来肯定会乱一阵子,到时张百户肯定忙得晕头转向的,万一巡逻的懈怠,你和芳姨就危险了。”
而且军中人手不足,是否会日日巡逻都不好说呢。
想到这几天过得提心吊胆的,古阿婶不纠结了,偏头劝芳娘子,“你要舍不下,就让张百户随咱一起走吧。”
“就怕他不肯。”
这些日子相处下来,芳娘子了解张百户的性子,想和她过日子是真的,想戍守益州也是真的,儿女私情和家国大义面前,他不会选自己的。
古阿婶倒是通透,“无论他肯不肯,你总要一试。”
这样即使最后不圆满也认了。 ↑返回顶部↑
狱卒的家人要衙门处死他们,衙门拖着不行动,任由那些难民报复狱卒的家人。
“十九娘,城里要乱了。”古阿婶悲痛的说,“程副将是武将,不管衙门里的事儿,以致许多人都遭了难民的毒手,有些还活着的,也要被送去跟难民住一起了。”
同情那些人的遭遇,古阿婶落下泪来,“眼下的益州,比当初的戎州更叫人绝望。”
被困戎州城时,她们找不着人求助,而这儿,有戍守城门的将士,有主持大局的官吏,百姓仍活在水生火热里,“这世道,当真不给我们女子活路啊。”
梨花安抚她的情绪,“你和芳姨没受伤吧?”
“多亏了张百户,他安排人在这条街巡逻,我们锁好房门不出去就没事。”
明明离梨花上次来也就几天时间,古阿婶却恍惚过了半年之久,“十九娘,那些难民凶残成性,这次出城就别来了,真有事,我会送信到东高村的。”
第222章
“城里怕是不能待了。”梨花探头望了眼外面,往日沉静的小脸异常严肃,“我来时遇着张百户,他求我给城里百姓一个容身之所,我应了,现在想想,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说话间,她伸手关上窗户,声音跟着低了下去,“朝廷要求百姓和难民混住,而程副将私放百姓出城,这事若让衙门察觉,必会认定是程副将授意...”
古往今来,文官和武将多有不睦,如果将此事禀奏朝廷,程副将肯定要被问罪的。
更重要的是,从衙门纵容他们在城里为非作歹且不惩治这点来看,衙门在讨好难民,既是这样又怎会同意百姓离城?
她问古阿婶,“百姓可自行离去这事你可知晓?”
古阿婶拭去脸上的泪,语音哽咽,“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官府有令,染病者若想出城,只能往南...”
北郊是大片农田山地,官府害怕百姓祸祸庄稼,禁止他们北上。
芳娘子沉浸在梨花那句’城里不能待‘的话里,她和张百户私下约定终生,这时要分开,以后是否还能相见都不好说了,看梨花拧起两道眉,她呆滞的拉住梨花的衣袖,“十九娘为什么这么说?”
知道她关心张百户,梨花坦言,“去年益州城遭难仍有百姓住着不走是因程副将主管城里大小事务,修缮房屋,清理街道,开荒种地,桩桩件件有条不紊,而现在的官府换了人做主,他们巴结难民,罔顾百姓死活,和程副将背道而驰,所以迟早会起争斗...”
一旦守护一城的文官武将内讧,城里能安生吗?
更别说城里还住着群丧心病狂的难民了。
她说,“待会我们一起走。”
芳娘子瞳孔震了震,古阿婶看她脸色惨白,心里亦不是滋味,和梨花道,“都走了谁打探消息?”
局势瞬息万变,可能出城后就进不来了。
“这事以后再想法子。”梨花说,“城中百姓痛恨难民,接下来肯定会乱一阵子,到时张百户肯定忙得晕头转向的,万一巡逻的懈怠,你和芳姨就危险了。”
而且军中人手不足,是否会日日巡逻都不好说呢。
想到这几天过得提心吊胆的,古阿婶不纠结了,偏头劝芳娘子,“你要舍不下,就让张百户随咱一起走吧。”
“就怕他不肯。”
这些日子相处下来,芳娘子了解张百户的性子,想和她过日子是真的,想戍守益州也是真的,儿女私情和家国大义面前,他不会选自己的。
古阿婶倒是通透,“无论他肯不肯,你总要一试。”
这样即使最后不圆满也认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