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3)
南英挺喜欢小芳这孩子,听话、懂事、文静,性格有点儿像心兰小时候。
吃完梨,心梅把小芳拉进小屋,她迫不及待地跟小芳分享一本她刚买的书,是梁羽生写的《七剑下天山》。小芳看了看书名,惊喜地说:“天山?那不就是咱们这儿的事儿吗?”
心梅笑说:“是啊,书里的人就是上天山学艺,学会了天山剑法,为了给她爸报仇。”
小芳翻开书,看到卷首语写着: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心梅又说:“你快看吧,看完告诉我“天山七剑”里你最喜欢谁,我最喜欢的是易兰珠,她是白发魔女的徒孙。”
小芳点点头,细声说:“嗯,我三天就能看完,看完了再跟你讨论。”
说起来,南英小时候也读过几天私塾,她娘家原本是洛阳城里叫得上名号的商人家庭,家里有几个铺子,卖些银首饰、银盘银碗,在当地也算富裕,她上头还有两个哥哥。
在南英16岁那年,家里的三叔得罪了山上的响马,一天半夜,响马下山来,一把火烧了他家的铺子,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烧光了,三叔也因此落下了残疾,从此家族就败落了。
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主要的目标就是当时的中原抗日军事中心——洛阳,从5月10号开始,洛阳守军开始了15天的浴血奋战,无奈25号早晨,洛阳城失陷。
南英的父母在战争中不幸身亡,大哥跟着国民党去当了兵,二哥躲去一个乡下,后来当了老师,而南英跟着逃难的队伍到了陕西,一家人就这样走散了。
到陕西后,南英遇到当时正在修铁路的工人老陆,跟老陆结了婚,一路迁徙到新疆。到1949年,南英的大哥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信。
南英从没跟人提过这些事,她时常想,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大哥了。
正因为南英和老陆都识字,所以爱给孩子们买书,孩子们也都爱看书,尤其小女儿心梅,看书看得早早戴上了眼镜。
自从十七八岁离开家,南英只在怀成竹的时候回过一次洛阳老家。那时候老陆被揪出去批斗,南英大着肚子,老陆担心她被伤着,于是让南英悄悄带着心兰、心竹回老家躲一躲。
回去的时候,昔日的家族已经七零八落,只有二哥还住在乡下老宅子里,见了南英也是老泪纵横。尚家过去的老宅早被分给了四五户人家,二哥原来有一个儿子,长到十四岁时生病死了,后来二嫂再也没怀过孕,夫妻两人一直膝下无子。
二哥腾出一间房来给南英和两个女儿住,心兰心竹虽然不是大城市的孩子,但毕竟也从没来过乡下,一开始并不适应乡下的简陋环境,尤其心竹整天哭闹。后来邻居家一对七八岁的双胞胎女儿时常来找她们玩,带着两姐妹下河捞鱼、上山摘果子,她们玩得开心起来,也就不再闹着要回家了。
南英在老家住了快半年,到临产时没法去医院,二哥去邻村帮她请了个接生婆。孩子生出来,接生婆用浓重的乡音说:“咦,是个小小子儿。”
那一刻,南英仿佛忘记了身体的痛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有儿子了,陆家有后了。
看二哥平时一边务农一边教书实在辛苦,休养了一个来月,南英就辞别了二哥,带着两个女儿回了新疆。因为月子做的不好,南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也就是这一次回老家,心兰学会了几句河南话。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心兰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南英暗暗琢磨着,是不是该回老家看看了。她二哥已经年近六十,以后也是见一面少一面了。
心兰的产假休了一年,这期间爱云经常抱着孩子来找她。爱云的儿子起名彭飞,自然是希望孩子展翅高飞。因为没人帮忙,爱云带孩子带得更辛苦,加上男孩身体重,抱一会儿胳膊就直发酸。
飞飞跟悦悦不一样,爱哭,饿的也快,每次爱云抱飞飞来,南英都帮着照顾,让爱云能休息会儿。
产假结束,心兰要回红柳河上班了,把孩子留给南英带。爱云却没人帮忙,好说歹说,她婆婆就是不愿意带孩子,爱云为这事哭了好几回。小彭开始时还恳求他妈帮忙,后来见他妈油盐不进,索性自己也不管了,任凭爱云一个人为难。
离产假结束的日子越近,爱云越焦躁,后来一说到回去上班的事,就止不住地掉眼泪。南英实在看不过眼,后来还是开了口:“爱云,要么我先帮你带吧,我本来也要带悦悦,一个孩子是带,两个孩子也是带。”
爱云愣了一下,哭的更厉害了,终于平静下来对南英说:“陆婶儿,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你帮了我太多,真比我那个婆婆强。”
南英笑着说:“咳,我也是没福分让你当我的儿媳妇,你看你,多好的妻子,多好的媳妇儿啊。”
爱云抹着眼泪说:“陆婶儿,我想认你当干妈,我妈走得早,我真想有个妈。”
这话说得让南英有些心酸了,她连忙应着:“好好,你愿意认我,我求之不得呢。”
爱云破涕为笑,叫了声:“干妈。”
南英连声应着,亲昵地拍了拍爱云的手背。 ↑返回顶部↑
吃完梨,心梅把小芳拉进小屋,她迫不及待地跟小芳分享一本她刚买的书,是梁羽生写的《七剑下天山》。小芳看了看书名,惊喜地说:“天山?那不就是咱们这儿的事儿吗?”
心梅笑说:“是啊,书里的人就是上天山学艺,学会了天山剑法,为了给她爸报仇。”
小芳翻开书,看到卷首语写着: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心梅又说:“你快看吧,看完告诉我“天山七剑”里你最喜欢谁,我最喜欢的是易兰珠,她是白发魔女的徒孙。”
小芳点点头,细声说:“嗯,我三天就能看完,看完了再跟你讨论。”
说起来,南英小时候也读过几天私塾,她娘家原本是洛阳城里叫得上名号的商人家庭,家里有几个铺子,卖些银首饰、银盘银碗,在当地也算富裕,她上头还有两个哥哥。
在南英16岁那年,家里的三叔得罪了山上的响马,一天半夜,响马下山来,一把火烧了他家的铺子,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烧光了,三叔也因此落下了残疾,从此家族就败落了。
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主要的目标就是当时的中原抗日军事中心——洛阳,从5月10号开始,洛阳守军开始了15天的浴血奋战,无奈25号早晨,洛阳城失陷。
南英的父母在战争中不幸身亡,大哥跟着国民党去当了兵,二哥躲去一个乡下,后来当了老师,而南英跟着逃难的队伍到了陕西,一家人就这样走散了。
到陕西后,南英遇到当时正在修铁路的工人老陆,跟老陆结了婚,一路迁徙到新疆。到1949年,南英的大哥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信。
南英从没跟人提过这些事,她时常想,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大哥了。
正因为南英和老陆都识字,所以爱给孩子们买书,孩子们也都爱看书,尤其小女儿心梅,看书看得早早戴上了眼镜。
自从十七八岁离开家,南英只在怀成竹的时候回过一次洛阳老家。那时候老陆被揪出去批斗,南英大着肚子,老陆担心她被伤着,于是让南英悄悄带着心兰、心竹回老家躲一躲。
回去的时候,昔日的家族已经七零八落,只有二哥还住在乡下老宅子里,见了南英也是老泪纵横。尚家过去的老宅早被分给了四五户人家,二哥原来有一个儿子,长到十四岁时生病死了,后来二嫂再也没怀过孕,夫妻两人一直膝下无子。
二哥腾出一间房来给南英和两个女儿住,心兰心竹虽然不是大城市的孩子,但毕竟也从没来过乡下,一开始并不适应乡下的简陋环境,尤其心竹整天哭闹。后来邻居家一对七八岁的双胞胎女儿时常来找她们玩,带着两姐妹下河捞鱼、上山摘果子,她们玩得开心起来,也就不再闹着要回家了。
南英在老家住了快半年,到临产时没法去医院,二哥去邻村帮她请了个接生婆。孩子生出来,接生婆用浓重的乡音说:“咦,是个小小子儿。”
那一刻,南英仿佛忘记了身体的痛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有儿子了,陆家有后了。
看二哥平时一边务农一边教书实在辛苦,休养了一个来月,南英就辞别了二哥,带着两个女儿回了新疆。因为月子做的不好,南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也就是这一次回老家,心兰学会了几句河南话。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心兰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南英暗暗琢磨着,是不是该回老家看看了。她二哥已经年近六十,以后也是见一面少一面了。
心兰的产假休了一年,这期间爱云经常抱着孩子来找她。爱云的儿子起名彭飞,自然是希望孩子展翅高飞。因为没人帮忙,爱云带孩子带得更辛苦,加上男孩身体重,抱一会儿胳膊就直发酸。
飞飞跟悦悦不一样,爱哭,饿的也快,每次爱云抱飞飞来,南英都帮着照顾,让爱云能休息会儿。
产假结束,心兰要回红柳河上班了,把孩子留给南英带。爱云却没人帮忙,好说歹说,她婆婆就是不愿意带孩子,爱云为这事哭了好几回。小彭开始时还恳求他妈帮忙,后来见他妈油盐不进,索性自己也不管了,任凭爱云一个人为难。
离产假结束的日子越近,爱云越焦躁,后来一说到回去上班的事,就止不住地掉眼泪。南英实在看不过眼,后来还是开了口:“爱云,要么我先帮你带吧,我本来也要带悦悦,一个孩子是带,两个孩子也是带。”
爱云愣了一下,哭的更厉害了,终于平静下来对南英说:“陆婶儿,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你帮了我太多,真比我那个婆婆强。”
南英笑着说:“咳,我也是没福分让你当我的儿媳妇,你看你,多好的妻子,多好的媳妇儿啊。”
爱云抹着眼泪说:“陆婶儿,我想认你当干妈,我妈走得早,我真想有个妈。”
这话说得让南英有些心酸了,她连忙应着:“好好,你愿意认我,我求之不得呢。”
爱云破涕为笑,叫了声:“干妈。”
南英连声应着,亲昵地拍了拍爱云的手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