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2)
她穿过走廊,走到毽子落着的房间,可是她遍找不到毽子,她自己有点害怕,明明看到键子落在这个窗户里。从这个半地下式的窗户里,下午的太阳照射进来,灰尘像是会嗡嗡嗡响,在太阳下飞扬,她看到墙上贴着的张国荣的海报,拉起抽屉,里面放着不少印着“防护非典型肺炎”的口罩,皆落了一层灰尘。
这个半地下室的窗户,在下午的时候,会有太阳映射进来,可是阳光像是被冷冻了一下一样,带着冷感。
她透过窗户努力向外面望着,看到女儿正乖乖地坐在外面的石头上,虎头虎脑的,顺着太阳再看过去,一辆2005年的公共汽车缓缓驶过,大家在路边打聊天欢笑,正看到一家卖烧仙草的店铺,门口大大的招牌,一杯两元钱,还没有涨到十元钱。坐在街角石头上的女儿变成了是十二岁的“傻子街神”马泳星。
她从墙角捡到一个橡皮擦,橡皮擦上写着字,“时光匆匆”四个字,她走到半地下的窗边,窗外换了一幅样子,她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马泳星坐在街边喃喃自语。
她回到了2005年的夏天。
不远处是马泳星爸爸开的“茗浪茶行”,忧郁气质的张长柏正背着书包走过。
马泳星哥哥马泳宸在店里正在帮爸爸发茶叶快递,白清音骑着自行车放学,看到白清音骑车从茶行门口经过,他吹了个口哨。
“班主任今天有没有点名啊?”
白清音正要和他讲话,却一下子没有把好车把子,撞到了路边的一个柱子上,放在车篮里的书包一下子摔倒了地上,书包里的东西摔了一地,文具盒被甩开了,笔和橡皮滚了一地,白清音眼看橡皮滚着滚着掉到了一个半地下室的窗户里。
她的记忆突然劈了叉,眼前浮现了这条街最难忘的那些时候。
白清音回忆着,这块橡皮擦就是那天的那块橡皮擦。
就算在十五年后的今天,从阴翳密布的北京回到艳阳高照的宁海,记忆就像是擦去了一层浮沉,逐渐明亮,又逐渐模糊。
写在后面: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一个故事,关于原生家庭,母女、女性的情感,关于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关于家庭与生活,里面有温馨,有感人,也有绵里藏针的冲突。
每个人是自己,每个人也不光代表他/她自己,他/她身上的每个碎片,都是其曾经所经历的那些时光的反射弧。
愿,每个人都能自由去爱,自由去飞扬。
第二章 我的青春,一半都是被木棉花砸出来的
2000年,白采桢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宁海市风凌街,清音十二岁,青蓝十岁,那一年她刚好三十多岁,她和孩子爸闹掰了,直接带着孩子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生活。
女儿之前不姓白,她斩钉截铁很快把两个女儿都改了姓,跟着自己姓了白,其他的气不过,冠姓权先争夺了过来。
她心里气不过,这比出轨还让人难受。
白采桢是个凌厉风行的人,什么都喜欢争作第一,清音亲生爸爸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文质彬彬,他们一家生活在离宁海市不远的一个城市里,爸爸在大学时谈过一个女朋友,两个人当时已经是谈婚论嫁的状态,但是由于他父母不同意,嫌弃对方是农村的姑娘,又嫌弃姑娘家在北方某省,这段恋情最终就结束了。
白采桢和他结婚后生了清音和青蓝两个女孩子。
妈妈强势且做事干练,夫妻两人虽然时有争吵倒也算过得去,在白清音十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带着一个比清音还大一岁的男孩子,直让孩子叫她爸爸“爸爸”,这个女人是他大学时那位差点就谈婚论嫁的女朋友,当年的农村姑娘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某企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否属实全凭她一张嘴。据她所讲,当时分手时她已经怀孕,独自生下了孩子,把孩子养到了八九岁了,因为孩子实在是思念爸爸,就带着孩子来见亲生爸爸。
清音的奶奶重男轻女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孙子,又因为白采桢多年强势的性格,婆媳矛盾不少,清音爸爸本来对前女友就念念不忘,这下还带着孩子过来,念着这么多年一个人照顾孩子不容易,当下就要和白采桢离婚。
白采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绝情的男人,十年的感情不抵小男孩一声爸爸。
↑返回顶部↑
这个半地下室的窗户,在下午的时候,会有太阳映射进来,可是阳光像是被冷冻了一下一样,带着冷感。
她透过窗户努力向外面望着,看到女儿正乖乖地坐在外面的石头上,虎头虎脑的,顺着太阳再看过去,一辆2005年的公共汽车缓缓驶过,大家在路边打聊天欢笑,正看到一家卖烧仙草的店铺,门口大大的招牌,一杯两元钱,还没有涨到十元钱。坐在街角石头上的女儿变成了是十二岁的“傻子街神”马泳星。
她从墙角捡到一个橡皮擦,橡皮擦上写着字,“时光匆匆”四个字,她走到半地下的窗边,窗外换了一幅样子,她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马泳星坐在街边喃喃自语。
她回到了2005年的夏天。
不远处是马泳星爸爸开的“茗浪茶行”,忧郁气质的张长柏正背着书包走过。
马泳星哥哥马泳宸在店里正在帮爸爸发茶叶快递,白清音骑着自行车放学,看到白清音骑车从茶行门口经过,他吹了个口哨。
“班主任今天有没有点名啊?”
白清音正要和他讲话,却一下子没有把好车把子,撞到了路边的一个柱子上,放在车篮里的书包一下子摔倒了地上,书包里的东西摔了一地,文具盒被甩开了,笔和橡皮滚了一地,白清音眼看橡皮滚着滚着掉到了一个半地下室的窗户里。
她的记忆突然劈了叉,眼前浮现了这条街最难忘的那些时候。
白清音回忆着,这块橡皮擦就是那天的那块橡皮擦。
就算在十五年后的今天,从阴翳密布的北京回到艳阳高照的宁海,记忆就像是擦去了一层浮沉,逐渐明亮,又逐渐模糊。
写在后面: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一个故事,关于原生家庭,母女、女性的情感,关于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关于家庭与生活,里面有温馨,有感人,也有绵里藏针的冲突。
每个人是自己,每个人也不光代表他/她自己,他/她身上的每个碎片,都是其曾经所经历的那些时光的反射弧。
愿,每个人都能自由去爱,自由去飞扬。
第二章 我的青春,一半都是被木棉花砸出来的
2000年,白采桢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宁海市风凌街,清音十二岁,青蓝十岁,那一年她刚好三十多岁,她和孩子爸闹掰了,直接带着孩子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生活。
女儿之前不姓白,她斩钉截铁很快把两个女儿都改了姓,跟着自己姓了白,其他的气不过,冠姓权先争夺了过来。
她心里气不过,这比出轨还让人难受。
白采桢是个凌厉风行的人,什么都喜欢争作第一,清音亲生爸爸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文质彬彬,他们一家生活在离宁海市不远的一个城市里,爸爸在大学时谈过一个女朋友,两个人当时已经是谈婚论嫁的状态,但是由于他父母不同意,嫌弃对方是农村的姑娘,又嫌弃姑娘家在北方某省,这段恋情最终就结束了。
白采桢和他结婚后生了清音和青蓝两个女孩子。
妈妈强势且做事干练,夫妻两人虽然时有争吵倒也算过得去,在白清音十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带着一个比清音还大一岁的男孩子,直让孩子叫她爸爸“爸爸”,这个女人是他大学时那位差点就谈婚论嫁的女朋友,当年的农村姑娘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某企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否属实全凭她一张嘴。据她所讲,当时分手时她已经怀孕,独自生下了孩子,把孩子养到了八九岁了,因为孩子实在是思念爸爸,就带着孩子来见亲生爸爸。
清音的奶奶重男轻女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孙子,又因为白采桢多年强势的性格,婆媳矛盾不少,清音爸爸本来对前女友就念念不忘,这下还带着孩子过来,念着这么多年一个人照顾孩子不容易,当下就要和白采桢离婚。
白采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绝情的男人,十年的感情不抵小男孩一声爸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