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3 / 4)
在古代很多职业是世袭,包括刽子手、仵作、工匠等,工匠户籍归为匠户,居住在将作监附近。
子承父业,世代工匠,手艺全靠口口相传。
而历史上的劳作工具、各种建造技术改进,全出自这帮不起眼的工匠。
“进了研究所,自会与外面的工匠待遇不同!”李承乾允诺。
“殿下!臣有个想法!”说到这里,苏樱想起一件事儿。
“小苏大人请讲!”李承乾非常喜欢跟苏樱聊天。
轻松愉快,聊的都是实用、于民有利的建设、发展。
不像弘文馆那帮所谓大儒,满口仁义道德,通篇大论,实用的屁都没有。
“殿下,农业乃国之根本,朝廷有专门的司农寺,国子监有六学,却无一所专门农学院。
臣翻阅典籍,农时书寥寥几本,还珍之藏之,而这些书又是从田间地头的农人中汇集而来!
若有一所农学院,专门培养种植技术人员!也汇集南北东西各处种植技术和经验。
验证古籍农时书,编撰、修订最新农时书籍。
培养出的学子充实到各县衙,推广、传播最新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科考遴选管理人才,农学院则为另一条出路,技术人才。
包括工匠,亦可专门开设一所学院,建筑、冶炼、桥梁、造船、水利等不同专业。
如此,朝廷可获得大批专业人才,而非现下读书人与工匠、农人分割开。”苏樱侃侃而谈。
“善!小苏大人言之有理!”李承乾眼中闪过光亮,比那些酸腐的空谈切实、有效。
胸中涌起雄心壮志,比不了老爹战功赫赫,那便另辟蹊径,做利国利民的实事。
望着苏樱热切道;“小苏大人,还有吗?”
“呃,殿下,饭一口一口吃!
殿下将火器研究所、农学院、工学院建成,再考虑后面的。”
这些皆立国之本,没谁会提出异议、阻拦,于公于私的好事儿。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承乾感叹。
那么多名家大儒竟不如一个女娘想的实际、通透、长远!
“殿下谬赞,臣从岭南归来,感受颇深,读书人少,农人、工匠有技术却不识字,好多技艺只能口口相传。
若给他们念书机会,培养出专业人士,那大唐将飞速发展,更加强盛。”苏樱谦逊道。
“得小苏大人,真乃大唐之幸!父皇之幸!孤之幸!”李承乾心中更加看重苏樱。
很多政令推行艰难,中间官吏被世家大族把持,怠政、懒政算好的,搜刮民脂民膏不少。
一时半会儿又动不了世家。
岭南支教令给了寒门学子另一条道路。 ↑返回顶部↑
子承父业,世代工匠,手艺全靠口口相传。
而历史上的劳作工具、各种建造技术改进,全出自这帮不起眼的工匠。
“进了研究所,自会与外面的工匠待遇不同!”李承乾允诺。
“殿下!臣有个想法!”说到这里,苏樱想起一件事儿。
“小苏大人请讲!”李承乾非常喜欢跟苏樱聊天。
轻松愉快,聊的都是实用、于民有利的建设、发展。
不像弘文馆那帮所谓大儒,满口仁义道德,通篇大论,实用的屁都没有。
“殿下,农业乃国之根本,朝廷有专门的司农寺,国子监有六学,却无一所专门农学院。
臣翻阅典籍,农时书寥寥几本,还珍之藏之,而这些书又是从田间地头的农人中汇集而来!
若有一所农学院,专门培养种植技术人员!也汇集南北东西各处种植技术和经验。
验证古籍农时书,编撰、修订最新农时书籍。
培养出的学子充实到各县衙,推广、传播最新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科考遴选管理人才,农学院则为另一条出路,技术人才。
包括工匠,亦可专门开设一所学院,建筑、冶炼、桥梁、造船、水利等不同专业。
如此,朝廷可获得大批专业人才,而非现下读书人与工匠、农人分割开。”苏樱侃侃而谈。
“善!小苏大人言之有理!”李承乾眼中闪过光亮,比那些酸腐的空谈切实、有效。
胸中涌起雄心壮志,比不了老爹战功赫赫,那便另辟蹊径,做利国利民的实事。
望着苏樱热切道;“小苏大人,还有吗?”
“呃,殿下,饭一口一口吃!
殿下将火器研究所、农学院、工学院建成,再考虑后面的。”
这些皆立国之本,没谁会提出异议、阻拦,于公于私的好事儿。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承乾感叹。
那么多名家大儒竟不如一个女娘想的实际、通透、长远!
“殿下谬赞,臣从岭南归来,感受颇深,读书人少,农人、工匠有技术却不识字,好多技艺只能口口相传。
若给他们念书机会,培养出专业人士,那大唐将飞速发展,更加强盛。”苏樱谦逊道。
“得小苏大人,真乃大唐之幸!父皇之幸!孤之幸!”李承乾心中更加看重苏樱。
很多政令推行艰难,中间官吏被世家大族把持,怠政、懒政算好的,搜刮民脂民膏不少。
一时半会儿又动不了世家。
岭南支教令给了寒门学子另一条道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