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庾岭道两头,珠江、赣江码头各有一面功德碑石墙,镌刻了修建大庾岭工程的丰功伟绩。
  撰文写着:贞观三年夏,余奉圣命修凿大庾岭…
  全文近千字,叙述此项工程始末及艰辛,歌颂圣上英明、体恤民情,朝廷吏治清明,鼎力支持;地方官员、百姓积极参与,两地船商、商贾无偿捐赠等等。
  文末镌刻了官员、吏员名字,各曹、衙门等,以及无偿捐赠、支持建设的船商、其捐赠物资折合的钱财数量。
  每个路过的旅人都驻足欣赏,看完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热血沸腾和激情澎湃。
  此文由苏老二于庆功宴当晚,微醺微醉时提笔疾书,思如泉涌、一气呵成,成为他此生无法超越的散文。
  船商们把原稿自费印刷,四处散发、宣扬,题名《大庾岭记》。
  竟流传至长安城,成为学子们争相传颂的散文佳作。
  就连圣上都亲自拜读,不时赞叹苏员外郎壮志雄心,志在千里。
  学子们看着大庾岭道,深受鼓舞。
  再往里走,才真正体会到蛮荒、艰难险阻。
  好在岭南上下都知晓支教令,学子们一路受到官府、客栈、百姓们的善待和关照。
  虽然辛苦,都坚定不移抵达各州府。
  原本缺人才的各州府开心坏了,天降人才,纷纷把这帮学子充分利用。
  除了筹办县学,还拉去干各曹杂活儿。
  学子们也不推辞,在各曹干的如鱼得水。
  第425章 东风
  “先生,不是种白叠子吗?为何不种地里?”孩子们不解。
  苏樱把泡发后的棉籽种在装满泥土的木格子里。
  “这叫育苗,跟插秧一个道理,先让幼苗长到一定大小,再移栽,这样成活率高。”苏樱解释道。
  “那要多久才能移栽?”孩子们问。
  “一个来月,跟稻谷育秧苗时间差不多。”苏樱拍拍手上泥土,“好啦,去看看蚕孵化了没。”
  呼啦啦,孩子们跑了,延续去年的分组,孩子们大小、生熟搭配,榕县来的孩子插在其中。
  榕县上下透着一股穷酸味儿,来到梧县,孩子们有种遍地是黄金的感觉。
  在这里学会做粉丝、榨豆油、制作酱油、养蜂蜜。
  在家中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榕县有头有脸人家的小郎君。
  到了梧县,才发觉自己当成宝的东西,这里稀松平常。
  苏家顿顿有肉吃,每顿都是炒菜,要不就是大鱼大肉,简直比县太爷还县太爷。
  还有红糖,乳娘每日都有红糖鸡蛋吃,在榕县他们只年节时才吃得上。
  这贫富差距!给孩子们带来不小震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