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3 / 4)
赵廷文在李湛半步之后的随护下,稳步走了进来。
熨帖的深色行政夹克衬得他长身玉立,神色一贯沉稳内敛,目光平静扫视,如同履行日常惯例。
然而,他一出现,整个空间的气氛便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一层微妙的肃静与张力。
方允眉心一跳,暗忖:
他怎么跑大食堂来了?小食堂不合口味?还是又跟昨天一样,来制造偶遇?
但她面上波澜不惊,几乎在瞬间便收敛了方才的轻松笑意,与身边的同事们一样,微微颔首,保持着下级对上级应有的恭敬与距离感,没有流露出丝毫属于“赵夫人”的特殊情绪。
赵廷文的目光看似随意地掠过攒动的人头,却精准地锁定在了那个即使身处人群也难掩清丽的身影上。
视线在她餐盘上适宜的食物搭配上短暂停留,墨色眸底掠过一丝满意微澜。
他步伐未顿,径直走向食堂深处那片稍作隔断、相对清静的预留区域。
就在赵廷文即将步入隔断时,落后半步、目光如鹰隼的李湛,脚步极其自然地一顿。
侧身,目光精准投向方允位置,声音不高,却因环境微静而格外清晰,带着公务场合特有的正式:
“方允同志。”
方允闻声抬头,有些意外:“李秘书?”
李湛脸上挂着标准的职业微笑,步履从容地快走几步,在距离方允约一米处站定:
“方允同志,打扰了。”
他语速平缓,吐字清晰:
“是这样,关于你们科室正在负责的《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规范》草案审议工作,赵*员长上午审阅相关材料时,对几个关键点的逻辑衔接和落地性有些思考,认为立f规划室作为专业部门,或许有更前沿或落地的视角。”
他稍作停顿,目光沉稳地注视着方允:
“领导的意思是,方便的话,请你在午餐后抽空整理一份关于这部分要点的初步思路或背景分析,下午三点前送到秘书一处我那里,供领导参考。”
要求突如其来,却理由充分,完全在职责范围。
草案本就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领导亲自关注细节、临时索要基层专业意见,不仅正常,甚至是对他们工作的重视。
“好的,李秘书,我明白了。我会尽快整理好送过去。”方允立刻应下,态度专业。
“辛苦了。”李湛公式化地微微颔首,随即利落转身,回到已安然落座于屏风后的赵廷文身边。
一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事公办、滴水不漏的交办就此完成。
周围的同事,包括江晨,也只是微微侧目,随即释然。
领导对重点工作的直接关注,本就是常态,更何况方允是引进人才,能力突出,被点名也属正常范畴,并未引起过多联想。
然而,只有方允和李湛心照不宣——这不过是赵廷文精心设计的一个小小“视察”手段。
他需要确认她在新环境是否适应,午餐是否按时、按需摄入,状态是否良好。
更重要的是,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他借李湛之口,以最光明正大的“工作”之名,完成了对她的注视、交谈,甚至不动声色地为她下午的工作划定了界限。
方允重新低下头,目光落在餐盘里那块剔透的清蒸鱼肉上。 ↑返回顶部↑
熨帖的深色行政夹克衬得他长身玉立,神色一贯沉稳内敛,目光平静扫视,如同履行日常惯例。
然而,他一出现,整个空间的气氛便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一层微妙的肃静与张力。
方允眉心一跳,暗忖:
他怎么跑大食堂来了?小食堂不合口味?还是又跟昨天一样,来制造偶遇?
但她面上波澜不惊,几乎在瞬间便收敛了方才的轻松笑意,与身边的同事们一样,微微颔首,保持着下级对上级应有的恭敬与距离感,没有流露出丝毫属于“赵夫人”的特殊情绪。
赵廷文的目光看似随意地掠过攒动的人头,却精准地锁定在了那个即使身处人群也难掩清丽的身影上。
视线在她餐盘上适宜的食物搭配上短暂停留,墨色眸底掠过一丝满意微澜。
他步伐未顿,径直走向食堂深处那片稍作隔断、相对清静的预留区域。
就在赵廷文即将步入隔断时,落后半步、目光如鹰隼的李湛,脚步极其自然地一顿。
侧身,目光精准投向方允位置,声音不高,却因环境微静而格外清晰,带着公务场合特有的正式:
“方允同志。”
方允闻声抬头,有些意外:“李秘书?”
李湛脸上挂着标准的职业微笑,步履从容地快走几步,在距离方允约一米处站定:
“方允同志,打扰了。”
他语速平缓,吐字清晰:
“是这样,关于你们科室正在负责的《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规范》草案审议工作,赵*员长上午审阅相关材料时,对几个关键点的逻辑衔接和落地性有些思考,认为立f规划室作为专业部门,或许有更前沿或落地的视角。”
他稍作停顿,目光沉稳地注视着方允:
“领导的意思是,方便的话,请你在午餐后抽空整理一份关于这部分要点的初步思路或背景分析,下午三点前送到秘书一处我那里,供领导参考。”
要求突如其来,却理由充分,完全在职责范围。
草案本就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领导亲自关注细节、临时索要基层专业意见,不仅正常,甚至是对他们工作的重视。
“好的,李秘书,我明白了。我会尽快整理好送过去。”方允立刻应下,态度专业。
“辛苦了。”李湛公式化地微微颔首,随即利落转身,回到已安然落座于屏风后的赵廷文身边。
一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事公办、滴水不漏的交办就此完成。
周围的同事,包括江晨,也只是微微侧目,随即释然。
领导对重点工作的直接关注,本就是常态,更何况方允是引进人才,能力突出,被点名也属正常范畴,并未引起过多联想。
然而,只有方允和李湛心照不宣——这不过是赵廷文精心设计的一个小小“视察”手段。
他需要确认她在新环境是否适应,午餐是否按时、按需摄入,状态是否良好。
更重要的是,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他借李湛之口,以最光明正大的“工作”之名,完成了对她的注视、交谈,甚至不动声色地为她下午的工作划定了界限。
方允重新低下头,目光落在餐盘里那块剔透的清蒸鱼肉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