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原本想问那个白毛摄影师的事,但此刻夏扶光的体温透过单薄的衬衫传来,熟悉的香气萦绕在鼻尖,他突然觉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根本不配闯入这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
  夏扶光似乎察觉到他的犹豫,指尖轻轻划过他的掌心:“嗯?”
  余晖摇摇头,转而说起昨晚看的电影。
  他们就这样头挨着头,聊着只有彼此能懂的暗语,时而笑作一团又赶紧分开——发型不能乱。
  阳光在两人之间缓慢移动,从沙发扶手爬到交握的指尖,像为他们镀上一层私密的金边。
  —————
  下午的拍摄如期进行。
  重新布置的影棚中央立着巨大的镜面装置,Kevin要求他们以“对立又统一”的姿势互动。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抽象的概念对夏扶光和余晖来说仿佛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指导,余晖就知道该在哪一刻转头露出颈侧线条;而夏扶光总能精准找到光影交界处,让两人的轮廓在镜中完美交融。
  “太神奇了……”Kevin检查成片时喃喃自语。
  画面里余晖仰头大笑的鲜活与夏扶光垂眸浅笑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和谐共存。
  就像黑夜与黎明相遇的刹那,既是对立的两极,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最后一套造型拍摄完毕时,夕阳正好透过天窗洒进摄影棚。
  余晖累得直接坐在地上,脑袋靠着夏扶光的膝盖。而向来冷淡的影帝先生,此刻正毫不在意地单膝跪地,手指温柔地梳理着少年被发胶固定的卷发。
  Kevin看着这一幕,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双生”——不是相似,而是互补;不是模仿,而是共鸣。
  第173章 成长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在上京的街巷间呼啸盘旋,宣告着一年即将步入尾声。尽管是东北人,但因为早年长期生活在浙省辗转于剧组之间,余晖其实并不太习惯这样的天气。浙省偶尔也会下雪,却搀着雨似的,落地就化了,并不像这种干干的雪粒。
  此时,《简执探案集》第一部的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剧组的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静待开机的那一刻。
  几个月的时间里,夏扶光断断续续去看了几次横城外景的搭建情况,大部分时候余晖都会跟着一起去,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处建筑细节,聆听着夏扶光的讲解,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一铭记于心。
  夏扶光最后一次来验收场景时,指尖抚过仿古砖墙上精心做旧的裂痕,连每一处青苔的分布都与记忆中的案发现场分毫不差。这都得益于他对现场的还原,用最细致的文笔,写出每一处细节,关联到案件破解的青苔的痕迹,干脆用笔画了出来。
  余晖跟在他身后,呵出的白气在围巾上结出细小的冰晶,却仍专注地记下夏扶光讲解的每个细节——如何通过光影塑造悬疑氛围,怎样运用镜头语言暗示真相。
  十九岁的少年像块贪婪的海绵,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飞速成长。
  他自己表演系的课程没有耽误不说,《黎明之前》拍完之后还又接着拍了部小成本文艺片《胡同深处》。
  因为电影背景是在七八十年代的老上京,所以拍摄地大部分也都在上京。拍摄期间,
  他整日穿梭在上京的老胡同里,斑驳的砖墙、蜿蜒的小巷、古朴的四合院,都成了他表演的天然舞台。他用心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努力将角色的情感与故事融入到这充满历史韵味的场景之中。
  老上京的胡同成了他最生动的课堂,斑驳的砖墙间回荡着他揣摩台词的清朗嗓音,四合院的廊檐下留下他反复练习走位的身影。
  他还要跟着夏扶光去学习做导演的事,偶尔碰到有大导来上京戏剧学院开大师课,他也跟着去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不同流派的导演手法。。
  再加上如今商业活动多了,天南海北地跑,这半年过去,余晖自己都有些恍惚了。
  他回头一看,好像爬了很高很高。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试镜选拔日,余晖在《胡同深处》片场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