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1 / 3)
余晖纳闷,也不知道元宵店怎么还会卖胡辣汤。
但夏扶光点它,只是因为想着早饭全吃甜的,万一他想吃点儿咸的呢?
没过多久,菜品陆续上桌。
赤豆元宵盛在精致的瓷碗里,与余晖想象中滚制的元宵不同,用的是小巧圆润的糯米小圆子。赤豆汤作为汤底,并未打得过于细碎,还保留着明显的颗粒感。汤匙轻轻舀起,裹着赤豆泥的元宵在碗中轻轻晃动,凑近便能闻到淡淡的酒酿香气,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糖芋苗刚搁上木桌,蒸腾的热气便裹着桂花香扑了满脸。琥珀色的糖汁裹着几颗芋头,表皮在柔光里泛着玛瑙似的光泽,点缀着些许桂花。
汤匙刚碰着碗沿,软糯的芋头便颤巍巍裂开,浓稠的糖汁汩汩涌出,舌尖先尝到桂花蜜的清甜,接着是芋头沙绵的口感,连喉咙都浸着温温的暖意,直叫人眯起眼。
余晖歪着脑袋想那碗糖芋苗的汤底是什么,有点粘稠,又恰到好处,还有点闻起来熟悉的香味。
本来像他这样,小时候没能好好吃饭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后,要么就厌食,不爱吃东西,要么就报复性吃回来,胡吃海塞。但他跟着夏扶光吃,饮食习惯真的改变了不少。
不是简单地说变差了或者变好了就能概括——余晖心态开阔了,很愿意尝试新东西,不节食也不暴食,喜欢的东西会多吃两口,但不会盯着吃,美味很重要,健康也很重要......
在娱乐圈里,这样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难得。
他还学会了,像夏扶光一样,尝试新食物的时候,好好品尝,然后想一想可能用的食材和做法,尽管在这方面他远不如对方灵敏和见多识广。
比如现在,他一勺又一勺,吃了半碗糖芋苗,还是没吃出来汤底里是什么。
“是藕粉,”夏扶光看出他的困惑,眼里盛着笑意,“喜欢的话回家给你做。”
啊,这就难怪了,原来是藕粉!
夏扶光口里的这个“家”,指的是他们在上京的那套房子。
明明建邺这里才是夏扶光长大的地方,可在他心中,和自己一起住的地方,更代表“家”。
意识到这点,余晖喜笑颜开,一点不矜持:“好呀好呀!我喜欢的!”
—————
建邺行之后,余晖愈发开朗。
原本他偶尔会茶茶的,带着点自己都察觉不到的酸涩。
可现在,就算茶,那也是甜甜地茶,“哥哥、哥哥”夸个不停,恨不得把自己挂在夏扶光身上。
只是可惜,《黎明之前》很快开拍,虽然拍摄场地在上京及附近这片,不用分居两地,但学校也开学了,余晖再度忙碌起来。
夏扶光列出来的书单,他倒是囫囵买了个遍,包里塞着,空闲时候就拿出来看。
夏扶光是真把他当小朋友养,推荐的都是些比较有趣味性的,有科学读物,有历史科普,还有名著小说、人物传记,拿去做“推荐给小朋友的书单”倒是合适。
余晖真就乖乖一本一本读,遇到不会的、不懂的,就问夏扶光,渐渐自己也咂摸出味儿来了。
他本来觉得自己读书只是想努把力,不用让爱人向下兼容自己。
本来他毕竟已经读大学了,从事的又是演员这个行业,真指望现在这年纪读书能学到什么也不至于,可真的读了,他却发现,其实多积累,总归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惊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黎明之前》的一场戏里,提起伟人的诗作时,在解读上有些偏。
如果是以前的余晖,是不会对这部分剧情产生疑问的。 ↑返回顶部↑
但夏扶光点它,只是因为想着早饭全吃甜的,万一他想吃点儿咸的呢?
没过多久,菜品陆续上桌。
赤豆元宵盛在精致的瓷碗里,与余晖想象中滚制的元宵不同,用的是小巧圆润的糯米小圆子。赤豆汤作为汤底,并未打得过于细碎,还保留着明显的颗粒感。汤匙轻轻舀起,裹着赤豆泥的元宵在碗中轻轻晃动,凑近便能闻到淡淡的酒酿香气,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糖芋苗刚搁上木桌,蒸腾的热气便裹着桂花香扑了满脸。琥珀色的糖汁裹着几颗芋头,表皮在柔光里泛着玛瑙似的光泽,点缀着些许桂花。
汤匙刚碰着碗沿,软糯的芋头便颤巍巍裂开,浓稠的糖汁汩汩涌出,舌尖先尝到桂花蜜的清甜,接着是芋头沙绵的口感,连喉咙都浸着温温的暖意,直叫人眯起眼。
余晖歪着脑袋想那碗糖芋苗的汤底是什么,有点粘稠,又恰到好处,还有点闻起来熟悉的香味。
本来像他这样,小时候没能好好吃饭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后,要么就厌食,不爱吃东西,要么就报复性吃回来,胡吃海塞。但他跟着夏扶光吃,饮食习惯真的改变了不少。
不是简单地说变差了或者变好了就能概括——余晖心态开阔了,很愿意尝试新东西,不节食也不暴食,喜欢的东西会多吃两口,但不会盯着吃,美味很重要,健康也很重要......
在娱乐圈里,这样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难得。
他还学会了,像夏扶光一样,尝试新食物的时候,好好品尝,然后想一想可能用的食材和做法,尽管在这方面他远不如对方灵敏和见多识广。
比如现在,他一勺又一勺,吃了半碗糖芋苗,还是没吃出来汤底里是什么。
“是藕粉,”夏扶光看出他的困惑,眼里盛着笑意,“喜欢的话回家给你做。”
啊,这就难怪了,原来是藕粉!
夏扶光口里的这个“家”,指的是他们在上京的那套房子。
明明建邺这里才是夏扶光长大的地方,可在他心中,和自己一起住的地方,更代表“家”。
意识到这点,余晖喜笑颜开,一点不矜持:“好呀好呀!我喜欢的!”
—————
建邺行之后,余晖愈发开朗。
原本他偶尔会茶茶的,带着点自己都察觉不到的酸涩。
可现在,就算茶,那也是甜甜地茶,“哥哥、哥哥”夸个不停,恨不得把自己挂在夏扶光身上。
只是可惜,《黎明之前》很快开拍,虽然拍摄场地在上京及附近这片,不用分居两地,但学校也开学了,余晖再度忙碌起来。
夏扶光列出来的书单,他倒是囫囵买了个遍,包里塞着,空闲时候就拿出来看。
夏扶光是真把他当小朋友养,推荐的都是些比较有趣味性的,有科学读物,有历史科普,还有名著小说、人物传记,拿去做“推荐给小朋友的书单”倒是合适。
余晖真就乖乖一本一本读,遇到不会的、不懂的,就问夏扶光,渐渐自己也咂摸出味儿来了。
他本来觉得自己读书只是想努把力,不用让爱人向下兼容自己。
本来他毕竟已经读大学了,从事的又是演员这个行业,真指望现在这年纪读书能学到什么也不至于,可真的读了,他却发现,其实多积累,总归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惊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黎明之前》的一场戏里,提起伟人的诗作时,在解读上有些偏。
如果是以前的余晖,是不会对这部分剧情产生疑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