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2 / 2)
周茵走过去,看到那间紧闭的次卧。门轴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混着窗外的雨声,在寂静的屋子里格外清晰。
门推开的刹那,她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床头那台恒温呼吸机,显示屏上的绿色波形正规律起伏,管道另一端插在男人鼻腔里,带出极轻的气流声。
男人躺在加宽的病床上,盖着浅灰色薄被,露出的手腕上连着心率监测仪,红线在屏幕上缓慢跳动。
他的眉眼轮廓与林北一极为相似,只是常年卧床让皮肤白的近乎透明,纯色淡的像蒙着层薄霜。
“周队,床头柜上有病历。”
身后的警员递来证物袋,里面装着几页泛黄的纸。
周茵接过来看,诊断日期停留在12年前,“林北辰——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字样被反复圈画,边缘处有深浅不一的指痕,像是被人无数次摩挲过。
最后一次复诊记录是上周,主治医生手写的备注里写着“家属护理得当,生命体征稳定。”
她的目光扫过房间。
墙面新刷过,贴着浅米色墙纸,角落却留着几处不起眼的霉斑——显然是梅雨季节漏雨造成的。
床尾放着一张折叠轮椅,坐垫边缘磨出了毛边,金属架上缠着圈防滑胶带,胶带颜色比轮椅本身新得多。
靠窗的位置摆着张书桌,上面整整齐齐码着几排药瓶,标签上的服用剂量被红笔标了重点。
最底下那格抽屉没关严,露出半截笔记本,周茵戴上手套轻轻抽出:里面记满了护理细节,“3月15日,喂流食时呛咳两次,调慢推注速度”“5月20日,左脚踝出现压疮,增加翻身次数”,字迹从最初的潦草逐渐变得工整,最后几页还画了简易的按摩示意图。
周茵的呼吸骤然放轻。她想起林北一清冷的眉眼,理性克制的样子,以及刚才脆弱的趴在自己怀里抽噎的样子,那些她曾以为是“清冷”的特质,此刻突然有了落点。
“联系医院,先确保病人安全。”周茵的声音有些沉,“另外,查一下林北辰12年前的病历,看看他是怎么变成植物人的。”
“这房间通风不好,但收拾得太干净了。”周茵伸手碰了碰床头柜,指尖没沾到半点灰尘,“你们看床底。”
警员蹲下身,用手电筒往里照,很快捞出个收纳箱。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散开,里面是叠得整齐的纯棉毛巾,每条边缘都绣着个极小的“北”字,还有几双软底拖鞋,尺码明显是给护理人员准备的。
“周队,这有台旧电脑。”技术科的人在书桌旁喊道。
主机箱上落着层薄灰,但接口处的金属片却很亮——显然经常被插拔。开机后,桌面只有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醒”。点开后,全是历年的颅脑损伤研究论文,最早的日期是12年前,最新的一篇下载于昨晚11点。文档间隙夹杂着几段监控录像,画面是小区门口的街景,拍摄角度像是从林北一客厅的窗户往外拍的。
周茵的视线落在床脚的地板上,那里有块地毯颜色比周围深些。她让法医过来检测,果然提取到少量血迹,血型与地上的男孩一致。更关键的是,地毯纤维里混着几根深棕色的长发,长度和发质都与林北一不符。
“查这间屋子的用水量记录,还有最近三个月的外卖订单。”周茵走到窗边,推开积着水汽的玻璃,“另外,调林北一客厅窗户对着的监控,重点看昨晚8点到10点。”
雨还在下,打湿了她的袖口。她望着对面楼墙上斑驳的水渍,突然想起林北一风衣下摆的泥点——那不是小区里常见的水泥地灰,倒像是混合了青苔的湿土,和这间屋子窗外花坛里的泥土质地很像。
书桌一角的台历上,今天的日期被红笔圈了圈,旁边写着行小字:“给哥换床单,乐乐说要来送画。”
周茵的指尖在台历上那行小字上顿了顿,墨迹还带着些微的洇湿,显然是不久前才写下的。她转身看向那台旧电脑,技术科的警员正在逐一点开那些监控录像,画面里的小区门口被雨水冲刷得模糊,只能勉强看清往来行人的轮廓。
“周队,这段录像有问题。”警员突然放大其中一段,画面在昨晚9点17分时猛地跳了一下,像是被人刻意剪辑过,“前面十分钟和后面五分钟的光线不对,中间少了段内容。” ↑返回顶部↑
门推开的刹那,她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床头那台恒温呼吸机,显示屏上的绿色波形正规律起伏,管道另一端插在男人鼻腔里,带出极轻的气流声。
男人躺在加宽的病床上,盖着浅灰色薄被,露出的手腕上连着心率监测仪,红线在屏幕上缓慢跳动。
他的眉眼轮廓与林北一极为相似,只是常年卧床让皮肤白的近乎透明,纯色淡的像蒙着层薄霜。
“周队,床头柜上有病历。”
身后的警员递来证物袋,里面装着几页泛黄的纸。
周茵接过来看,诊断日期停留在12年前,“林北辰——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字样被反复圈画,边缘处有深浅不一的指痕,像是被人无数次摩挲过。
最后一次复诊记录是上周,主治医生手写的备注里写着“家属护理得当,生命体征稳定。”
她的目光扫过房间。
墙面新刷过,贴着浅米色墙纸,角落却留着几处不起眼的霉斑——显然是梅雨季节漏雨造成的。
床尾放着一张折叠轮椅,坐垫边缘磨出了毛边,金属架上缠着圈防滑胶带,胶带颜色比轮椅本身新得多。
靠窗的位置摆着张书桌,上面整整齐齐码着几排药瓶,标签上的服用剂量被红笔标了重点。
最底下那格抽屉没关严,露出半截笔记本,周茵戴上手套轻轻抽出:里面记满了护理细节,“3月15日,喂流食时呛咳两次,调慢推注速度”“5月20日,左脚踝出现压疮,增加翻身次数”,字迹从最初的潦草逐渐变得工整,最后几页还画了简易的按摩示意图。
周茵的呼吸骤然放轻。她想起林北一清冷的眉眼,理性克制的样子,以及刚才脆弱的趴在自己怀里抽噎的样子,那些她曾以为是“清冷”的特质,此刻突然有了落点。
“联系医院,先确保病人安全。”周茵的声音有些沉,“另外,查一下林北辰12年前的病历,看看他是怎么变成植物人的。”
“这房间通风不好,但收拾得太干净了。”周茵伸手碰了碰床头柜,指尖没沾到半点灰尘,“你们看床底。”
警员蹲下身,用手电筒往里照,很快捞出个收纳箱。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散开,里面是叠得整齐的纯棉毛巾,每条边缘都绣着个极小的“北”字,还有几双软底拖鞋,尺码明显是给护理人员准备的。
“周队,这有台旧电脑。”技术科的人在书桌旁喊道。
主机箱上落着层薄灰,但接口处的金属片却很亮——显然经常被插拔。开机后,桌面只有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醒”。点开后,全是历年的颅脑损伤研究论文,最早的日期是12年前,最新的一篇下载于昨晚11点。文档间隙夹杂着几段监控录像,画面是小区门口的街景,拍摄角度像是从林北一客厅的窗户往外拍的。
周茵的视线落在床脚的地板上,那里有块地毯颜色比周围深些。她让法医过来检测,果然提取到少量血迹,血型与地上的男孩一致。更关键的是,地毯纤维里混着几根深棕色的长发,长度和发质都与林北一不符。
“查这间屋子的用水量记录,还有最近三个月的外卖订单。”周茵走到窗边,推开积着水汽的玻璃,“另外,调林北一客厅窗户对着的监控,重点看昨晚8点到10点。”
雨还在下,打湿了她的袖口。她望着对面楼墙上斑驳的水渍,突然想起林北一风衣下摆的泥点——那不是小区里常见的水泥地灰,倒像是混合了青苔的湿土,和这间屋子窗外花坛里的泥土质地很像。
书桌一角的台历上,今天的日期被红笔圈了圈,旁边写着行小字:“给哥换床单,乐乐说要来送画。”
周茵的指尖在台历上那行小字上顿了顿,墨迹还带着些微的洇湿,显然是不久前才写下的。她转身看向那台旧电脑,技术科的警员正在逐一点开那些监控录像,画面里的小区门口被雨水冲刷得模糊,只能勉强看清往来行人的轮廓。
“周队,这段录像有问题。”警员突然放大其中一段,画面在昨晚9点17分时猛地跳了一下,像是被人刻意剪辑过,“前面十分钟和后面五分钟的光线不对,中间少了段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