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3)
路容扁嘴:“小清喜欢林天天,就会亲他的脸。为什么小清亲林天天的时候他很开心,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开心。”
晏宣朗不知道怎么跟路容解释爱情、亲情、友情的喜欢之间的区别,也担心这次没讲清楚的话,路容之后碰到其他喜欢的人时也会这样去亲别人。
他斟酌着说:“动画片里是一个女生亲了男生的脸,他们之间是爱情;而你和壮壮是朋友,你们的感情叫友情;还有你和我和李叔、张姨之间,是亲情。这是三种不同的感情,只有爱情才需要亲吻,另外两种感情并不需要。之后就算你遇到其他喜欢的人,也不能随便亲别人,懂了吗?”
虽然晏宣朗知道有时亲人、朋友间也可以亲吻,但是这对路容来说太难区分,便直接下了个“硬性定义”。
路容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可是我只想亲你,你是我最喜欢的人。就算我有别的喜欢的人,也不会想去亲他。”
晏宣朗忽然感觉自己心跳好像漏了一拍,这一拍太漫长,以至于大脑完全跟不上路容的节奏。
正当他讶异着不知如何回应时,路容又说:“那我和哥哥能不能既有亲情又有爱情呢?”
很天真的问句,如果不是路容现在智商只有六岁,晏宣朗都想大喊一声近亲不能结婚。
随即他反应过来,第一,他们是两个男人,第二,他俩毫无血缘关系,第三,他和路容也不可能结婚。
活了二十七年,晏宣朗从未遇到过三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对于亲情友情,他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爱情,他只在影视剧或者书中捕捉到过模糊的影子。
从小学到硕士毕业,晏宣朗都是标准的优等生。
青春期给他送情书、告白的女生不少,但他总是迅速且不留任何余地地回绝对方。
那时候弟弟还未找回来,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在网上翻找各种寻人信息,或者该怎么让父母不要太悲伤这些事情上了。
后来弟弟找到了,他花了很久时间,很大工夫想和对方搞好关系,却一直进展缓慢。
二十三岁之前,晏宣朗的人生一直被困在亲情里。
家曾经给了他足够的温暖,回忆支撑着他在弟弟丢失后的日子里扮演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他把那些痛苦与无奈、愧疚和委屈都在深夜里积于心底,第二天清晨起来,仍旧是带着笑给母亲做好早餐的合格的儿子。
弟弟回来后,他要做一个好哥哥,妄图跨越时间的隔阂,修复环境与距离刻下的分界线。
父母的目光不常落在他身上也没关系,毕竟弟弟已经因为他缺失了四年的爱,他理应承担一切后果。
二十三岁那年,晏宣明终于与他和解,代价是他轻微脑震荡在医院躺了一周,和额头上落下的一道浅疤。
这是晏宣朗能想到的最好结果,他从不后悔。
之后的四年,公司逐步走上正轨。他成了父母口中优秀的大儿子,旁人都羡慕的对象,榜上有名的江市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之一。
受年少时的经历影响,晏宣朗讨厌任何意外,节外生枝的事情会让他感到焦躁与厌烦。同时,他对自己和未来都有清晰的认知规划,因此每个财季和财年结束,公司都能完成初始设下的目标。
他每天都很忙,忙着到处出差,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有相熟的合作伙伴问他情感状况,想给他牵线搭桥,被晏宣朗一一笑着婉拒。
“哥哥,你在想什么?”路容伸手在他面前挥了挥,“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意识到自己继续说下去思路就会被带跑偏,晏宣朗严肃道:“不行,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你先学会儿习,我去楼下吃点东西。”
那背影,几乎是落荒而逃。
因为晏宣朗意识到,他刚才似乎真的对路容动了心。
只是这心动来得太短暂、太突然,让他难以区分是因为第一次有人亲了他,还是因为那个人是路容。
他没有先例可供参考,便简单粗暴地把这一异常归于路容的越界举动和自己缺乏经验。
况且路容是他的弟弟,他的家人,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返回顶部↑
晏宣朗不知道怎么跟路容解释爱情、亲情、友情的喜欢之间的区别,也担心这次没讲清楚的话,路容之后碰到其他喜欢的人时也会这样去亲别人。
他斟酌着说:“动画片里是一个女生亲了男生的脸,他们之间是爱情;而你和壮壮是朋友,你们的感情叫友情;还有你和我和李叔、张姨之间,是亲情。这是三种不同的感情,只有爱情才需要亲吻,另外两种感情并不需要。之后就算你遇到其他喜欢的人,也不能随便亲别人,懂了吗?”
虽然晏宣朗知道有时亲人、朋友间也可以亲吻,但是这对路容来说太难区分,便直接下了个“硬性定义”。
路容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可是我只想亲你,你是我最喜欢的人。就算我有别的喜欢的人,也不会想去亲他。”
晏宣朗忽然感觉自己心跳好像漏了一拍,这一拍太漫长,以至于大脑完全跟不上路容的节奏。
正当他讶异着不知如何回应时,路容又说:“那我和哥哥能不能既有亲情又有爱情呢?”
很天真的问句,如果不是路容现在智商只有六岁,晏宣朗都想大喊一声近亲不能结婚。
随即他反应过来,第一,他们是两个男人,第二,他俩毫无血缘关系,第三,他和路容也不可能结婚。
活了二十七年,晏宣朗从未遇到过三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对于亲情友情,他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爱情,他只在影视剧或者书中捕捉到过模糊的影子。
从小学到硕士毕业,晏宣朗都是标准的优等生。
青春期给他送情书、告白的女生不少,但他总是迅速且不留任何余地地回绝对方。
那时候弟弟还未找回来,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在网上翻找各种寻人信息,或者该怎么让父母不要太悲伤这些事情上了。
后来弟弟找到了,他花了很久时间,很大工夫想和对方搞好关系,却一直进展缓慢。
二十三岁之前,晏宣朗的人生一直被困在亲情里。
家曾经给了他足够的温暖,回忆支撑着他在弟弟丢失后的日子里扮演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他把那些痛苦与无奈、愧疚和委屈都在深夜里积于心底,第二天清晨起来,仍旧是带着笑给母亲做好早餐的合格的儿子。
弟弟回来后,他要做一个好哥哥,妄图跨越时间的隔阂,修复环境与距离刻下的分界线。
父母的目光不常落在他身上也没关系,毕竟弟弟已经因为他缺失了四年的爱,他理应承担一切后果。
二十三岁那年,晏宣明终于与他和解,代价是他轻微脑震荡在医院躺了一周,和额头上落下的一道浅疤。
这是晏宣朗能想到的最好结果,他从不后悔。
之后的四年,公司逐步走上正轨。他成了父母口中优秀的大儿子,旁人都羡慕的对象,榜上有名的江市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之一。
受年少时的经历影响,晏宣朗讨厌任何意外,节外生枝的事情会让他感到焦躁与厌烦。同时,他对自己和未来都有清晰的认知规划,因此每个财季和财年结束,公司都能完成初始设下的目标。
他每天都很忙,忙着到处出差,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有相熟的合作伙伴问他情感状况,想给他牵线搭桥,被晏宣朗一一笑着婉拒。
“哥哥,你在想什么?”路容伸手在他面前挥了挥,“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意识到自己继续说下去思路就会被带跑偏,晏宣朗严肃道:“不行,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你先学会儿习,我去楼下吃点东西。”
那背影,几乎是落荒而逃。
因为晏宣朗意识到,他刚才似乎真的对路容动了心。
只是这心动来得太短暂、太突然,让他难以区分是因为第一次有人亲了他,还是因为那个人是路容。
他没有先例可供参考,便简单粗暴地把这一异常归于路容的越界举动和自己缺乏经验。
况且路容是他的弟弟,他的家人,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