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嗯。”
  “砀郡的麦子都长得这么好了。”李世民感叹,“不知道石磨够不够用?”
  当初被洪水淹没的大梁,在推行石磨和小麦之后,总算迎来了一个丰收年。虽然郡守有邀功迎上之嫌,但他治下的地方如果真的是丰收,也值得表彰。
  李世民像拉片一样逐帧研究这封贺表,凭经验判断这人有没有说谎,夸大其词,谎报数据。
  “全郡的小麦收成共计一百五十万石左右……内史郡是多少?”他自言自语着,小心地找出内史郡郡守、治粟内史和萧何的奏,放一起比对。
  咸阳就属于内史郡,虽然郡守没啥存在感,全郡都是由咸阳辐射管理的。但自从李世民十几年前就在咸阳宫搞代田法,草木灰和耕牛耧车等率先普及内史郡,加上土地气候水利都方便,内史郡的收成向来是全国数一数二的。
  “两百三十万石。”嬴政顺口回答。
  “那好像合理。”李世民着重看了萧何的奏,更确定了这一点。
  “你想降低赋税?”嬴政放下了手中的那份,专注地看向他。
  每当嬴政想和太子商讨重要之事时,就会这样注视他的眼睛,问得很清楚,听得也很专心。
  “泰半之赋[1],委实太重了。”
  泰半之赋,意思是收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三分之二是什么概念?类比一下,工资三千,交两千的税,到手不到一千块。
  为什么不到一千块?因为不止这一种税赋。还有人头税、刍稿税、户赋……以及兵役和劳役。
  长此以往,赋敛愈重,戍徭无已,谁能承受得了?
  法家的核心政策就是疲民,让他们除了种地打仗,埋头吃苦之外,没有一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干别的。
  秦以耕战立国,才会养出好战又善战的秦军。但现在时局变了。
  时局变了,政策必须也跟着变,商鞅变法的时候,可没有倡导让后人一条路走到黑。那才是违背了法家的原则了。
  所以李世民笑眯眯去询问两位法家代表的时候,明知他要改律法,韩非和李斯还是一一回答他了。
  违心吗?违心。
  违法(法家的法)吗?恰恰相反。死守着秦法不肯变革,才是违背了法家的准则。
  “你欲降至多少?”嬴政沉静地与他商量,“一半,还是少半(三分之一)?”
  李世民试探着给了个数字:“三十分一。”[2]
  “多少?”嬴政一震。
  “三十分一。”李世民咬字更清晰了些,生怕嬴政听漏了。
  秦王,啊不,大秦的皇帝陛下,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仿佛有人在气球上挤柠檬汁,那个数字像汁水一样滴下来,然后大脑就像气球似的爆炸了。
  “其实我本来想说四十税一的。”李世民用遗憾的口气说道,“但你以后想打百越,那还是得多备点粮。”
  嬴政没有第一时间就斥责太子荒谬,他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嬴政了。
  养这孩子的过程,他简直像把自己打碎重组了一遍,被气得半死不是一回两回,三回五回了,所以他现在居然很冷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