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 / 2)
有可以用的也有用不上的,比方说他们基本都很缺塑料、家电,他们也没有啊……
“总有人能想到的,乌洽会也没限制在咱们自治区的企业才能蔡家,内地的一样可以”,石副县长道,他倒是在琢磨别的,比方说到时候看能不能借着语言便利交好一些内地企业,要是能招商引资那可就美了啊!
“
至于俄罗斯的话,他们的短板是轻工业和食品加工,而且他们那边冷,服装鞋类之类能保暖的咱们也能看看有没有搞头。”
“不要怕尝试,咱们针对性地去试,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没什么损失”,就像她自己,杜泊羊和湖羊的崽还没下来呢,她都打算跟人好好唠唠她的三元杂交羊,万一找到意向客户了呢?
姚新泉最后总结了一句,“反正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咱们总是都要去一趟的,就算什么都不做一样要去,那倒不如多多尝试,万一可以呢?”
说实话,他们也没啥下降的空间了,干不成就干不成,大不了继续回来放牧种地,吃不好但也饿不死啊!
再怎么也不会比从前更难了。
第170章
原本应该是由石副县长和谢局讲话,结果全变成了姚新泉一个人说话,倒弄得她有点不好意思。
“我要说的差不多就这些,很多东西咱们县未必有,或者说国营厂未必有,我有个想法,看看能不能让民营的也进来呢?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合作社?”
倒不是说乌洽会对民营企业有偏见或者说是他们县对民营企业有偏见,主要是如果是民营企业申请去乌洽会的展台,那是有门槛的,不是说你一个十人以下的小公司或者小厂子就能如何如何。
至于他们县的话,毕竟是以县为单位参加,之前大家都压根没考虑过让私营企业加入,姚新泉的话她是特殊情况,而且她从回来之后跟县里好几个部门关系都打的不错,所以也没谁说她不合适。
“简单一些的大多数人都会做的毛毡,还有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毡绣,我记得咱们县就有一个地方的哈族妇女手特别巧,做的毡绣特别漂亮,我家有一张很大的挂毯是我爸妈以前找她们换的,很是精美,这种咱们完全可以拿出来啊!”
这种带着民族特色的东西有人欣赏不来,但也有人就是很吃这一套,就算中亚那边不喜欢,来的还有外地商人,万一人家就喜欢了呢?
“还有冬不拉,我记得咱们县好像没有专门的厂子吧?你既然提了那说明潜意识里你也是想加进去参展的,有好多老手艺人纯手工打造的冬不拉、马头琴之类的都特别精美,哪怕不弹,挂在那儿我都觉得好看!”
众人笑了起来,但确实是这样,那些老手艺人是真的超会做!往那儿一挂感觉屋子气质都不一样了!
“还有,咱们县虽然没有锡伯自治乡,但是咱们也有锡伯族人聚居的地方,锡伯族的酱菜也做的很好啊!更别提咱们本地这些民族的库尔特(酸奶疙瘩)、苏孜别(奶酪),还有之前不是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收购马肠子之类的,这些能保存一段时间的食物其实都可以拿过去。”
“我是认为,咱们未必一定要做成什么交易,但哪怕让他们记住咱们县,记住咱们这儿是可以提供这些东西的,那咱们就没白跑一趟!”
石副县长放下纸笔给她鼓掌,他满脸都是欣赏。改革开放已经好多年了,大家都在搞经济,确实有不少地方已经搞上去了。
但他们这儿本来就落后,又偏僻,还有很多的特殊性,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在他们这儿未必真能安稳落地,所以哪怕这都九十年代初了,其实他们这些人还是在摸索,摸索一条能适合本地走的路。
但真的太难了啊!
他自问不算是大老粗,但工作中也常有抓瞎的时候,而当自己都发愁的时候他反而更不能表现出不安,因为他是别人的主心骨,但有时候真觉得当一个听人家领导只要跟着走就成的人也挺好的……
唉!
“小姚你真的讲的特别好”,他感慨道,“这样,你看下午你有时间吗,一些样品已经准备过来了,你有时间的话你帮我们掌掌眼?你牧场那边有事的话我找人过去帮你处理?”
姚新泉哭笑不得,“不用不用,我对象在家里会管的,这边有什么需要的或者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跟我说就成。”
石副县长和谢局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都是喜色。
这次乌洽会对于他们县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产品不算多,也未必是最有特色的,但只要能让人记住他们县,记住他们能提供的东西,那就算是成功了,姚新泉希望去这么一趟能给他们县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展会就那么大,全自治区那么多县,也不可能每个县都有展台,想挤进去真的不容易,不能浪费了这个大好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