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晏清心中一动,详细讲解起来。兰音听得认真,末了,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表示记住了。那细微的回应,让晏清心中像被羽毛轻轻搔过,泛起一阵奇异的满足感。
  更让晏清惊喜的是兰音的“小本子”。
  那是一个用粗糙草纸装订起来的薄册子,针脚细密,显然是兰音自己缝制的。晏清偶然在灶台边发现它时,它正被一块干净的布巾仔细包裹着。她并非有意窥探,只是布巾被风吹开了一角,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墨迹。
  晏清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忍住好奇,轻轻翻开了一页。
  映入眼帘的是无数个重复的“兰音”、“晏清”、“楠儿”。字迹从最初的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到后面渐渐有了筋骨,变得工整清晰。
  显然,这是兰音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或白日劳作的间隙,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专注。
  翻过几页,后面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记录:
  “十月廿三:米一升,十五文;盐半斤,五文;蜡烛添,三文。”
  “十月廿八:卖绣帕两条,得钱二十文。”
  “十一月初五:药草三包,九文(晏……给的)。”
  字迹依旧稚拙,有些数字还写得歪歪扭扭,甚至有几处明显记错了,比如盐的价格似乎偏高,但那份认真劲儿却扑面而来。
  晏清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墨痕,仿佛能感受到兰音在蜡烛下或灶火旁,屏息凝神、一笔一划书写的专注模样。一股暖流夹杂着酸涩涌上心头。她心疼她的不易,更欣喜于这份主动的、笨拙却坚定的“参与”。
  她没有点破,只是默默记下了账目上的错误。几天后,当兰音再次拿出小本子记录时,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记错的盐价旁边,多了一行朱笔小字,清晰地写着:“市价:盐半斤,三文。”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表示“改正”的钩。
  兰音的手指猛地顿住,心跳如鼓。她飞快地抬眼,看向正在桌边读书的晏清。晏清似乎毫无所觉,目光专注在书卷上,只有嘴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
  一股热意瞬间从兰音的脖颈蔓延到耳根。她慌忙低下头,把小本子紧紧按在胸口,仿佛揣着一个滚烫的秘密。那朱红的批注,像冬日里一点微弱的炭火,不仅温暖了指尖,也悄悄熨帖了心底某个角落。
  从此,这个小本子不仅是她的练习册和账本,更成了两人之间一种无声的、隐秘的交流方式。晏清偶尔会在上面留一首简单的、描绘春日或田园的小诗,字迹工整;兰音虽不回复,但那些纸条都被她小心翼翼地夹在本子里,连同那页朱批,成了她最珍贵的收藏。
  识字带来的变化,也悄然渗透进最日常的烟火气里。
  第 17 章
  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袭击了清溪镇。晏清因连日苦读加上抄书熬夜,不慎染了风寒,发起烧来。起初她强撑着不肯休息,被周老夫子发现后勒令回家休养。
  晏清躺在自己那张硬板床上,裹着薄被,烧得迷迷糊糊。额头滚烫,喉咙干痛,浑身酸痛无力。她觉得自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意识时沉时浮。
  朦胧中,她感觉到一只微凉的手覆上她的额头。那触感很轻,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温柔。紧接着,一块浸了凉水的布巾被轻轻敷在她额上,带来一丝舒适的清凉。
  晏清费力地睁开沉重的眼皮,模糊的视线里,是兰音那张清冷秀丽的脸。她正拧着另一块布巾,墨色的眸子里没有了往日的冰封,盛满了显而易见的担忧。
  看到晏清醒来,兰音的动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局促,但手上的动作没停,继续为她擦拭滚烫的颈侧和手心。
  “喝水……”晏清的声音嘶哑干涩。
  兰音立刻起身,端来一碗温热的、散发着淡淡草药气息的水,小心地扶起晏清的头,将碗凑到她唇边。动作虽然有些生硬,但极其耐心。
  温热的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带着一丝草药的微苦和回甘。晏清靠在兰音并不宽厚却异常安稳的臂弯里,感受着她身上传来的、清苦梅香中夹杂着红梅冷艳的气息,以及那临时标记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安抚感。一种前所未有的脆弱感和依赖感涌上心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