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尤其是策论题,要求论述“仓廪实而知礼节”,原主对此恐怕只会胡诌些“有钱才能逛窑子”的混账话,但晏清结合抄书时看到的民生疾苦,以及前世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粗浅理解,提出了颇为新颖且务实的观点:
强调“实仓廪”需重农桑、轻徭赋,更要“导民以生利之途”,而非空谈道德;而“知礼节”则需自上而下的教化垂范,尤其需约束豪强、吏治清明。虽文辞尚显质朴,但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在一众陈词滥调或浮华空洞的答卷中,如砾石中的明珠。
主考的老先生阅卷时,看到晏清的答卷,先是习惯性地皱起眉头——晏清?那个朽木?她几乎要将其归入“抄袭”或“胡乱涂鸦”之列。
但细看之下,字迹虽非名家风骨,却端正清晰,力透纸背,显是下了功夫。
再看内容,越看越是心惊。观点虽略显稚嫩,但逻辑严谨,切中时弊,更难得的是那份罕见的务实精神和隐隐透出的悲悯情怀。这绝非原主那个草包能写出来的东西!
周老先生放下卷子,揉了揉眉心,眼中精光闪烁。她不动声色地将晏清的卷子单独放在一旁。
日子在晏清的埋头苦读、熬夜抄书和兰音的沉默操持中滑过。家中的米缸终于不再是空空如也,债主上门讨债的频率也因晏清陆续还上一点零碎铜钱而降低。
最明显的变化是,餐桌上不再是纯粹的稀粥咸菜,偶尔能见到一点油星,或兰音用晏清抄书换来的细粮蒸出的、暄软的白面馒头。
晏清依旧沉默寡言,但行动是清晰的。每日天不亮就起身,温习功课或整理抄书的纸张;下学后直奔墨香书铺,领了新的活计回来;晚饭后点起蜡烛,伏案疾书,直到深夜。
她的手指因长时间握笔磨出了薄茧,眼下也染上了淡淡的青黑,但那双眼眸深处,却燃烧着一种兰音从未在原主身上见过的、名为“希望”的光芒。
兰音的心,像被投入石子的深潭,一圈圈涟漪不断扩大。最初的恐惧和死寂被一种巨大的困惑所取代。她像观察一个全然陌生的生物一样,观察着这个可能占据了“妻君”躯壳的人。
日子在晏清白天书院苦读、回去继续抄书的循环中艰难滑过。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抄书的工钱虽然微薄,但至少让米缸不再见底,偶尔还能买些最便宜的青菜。兰音脸上的菜色似乎褪去了一丝丝,楠儿也不再总是饿得哭闹。
然而,代价是显而易见的。晏清眼底的乌青越来越重,白天在书院有时会忍不住打盹,引来同窗的嗤笑。
回去就趁着天彻底黑下去之前继续抄书时,她常常写着写着,头就一点一点地垂下去,笔尖在纸上晕开墨点,她才猛地惊醒,懊恼地继续。
这一切,兰音都默默看在眼里。
她内心的困惑如同野草般疯长。晏清真的变了。她每天按时回家,带回铜钱或米粮,没有打骂,对楠儿也…尽量保持着距离,但至少不再呵斥。
晚上就蜷缩在灶房冰冷的草堆上,裹着那床薄被,就着昏暗的灯火抄书到深夜。那沙沙的笔声,成了这个破屋里新的、带着奇异安定感的背景音。
看着晏清日益加深的疲惫,兰音的心绪复杂难言。恐惧依旧盘踞在心底最深处,像一条冬眠的蛇,随时可能苏醒。但另一种更陌生的情绪——一丝连她自己都感到恐慌的…不忍?或者说,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担忧?——悄悄探出了头。
她要是累倒了,或者被书院赶出来…抄书的活计没了…我和楠儿怎么办?
这个冷酷而现实的念头,像冰水一样浇醒了兰音。她不能让这刚刚有了一线生机的局面崩塌。她必须做点什么,即使…这需要她付出代价。
一个清冷的夜晚,晏清又在灶房就着烛光抄书,头一点一点,强撑着精神。兰音抱着楠儿,在门口站了许久,终于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兰音张了张嘴,声音干涩,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你…这样睡,会生病的。” ↑返回顶部↑
强调“实仓廪”需重农桑、轻徭赋,更要“导民以生利之途”,而非空谈道德;而“知礼节”则需自上而下的教化垂范,尤其需约束豪强、吏治清明。虽文辞尚显质朴,但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在一众陈词滥调或浮华空洞的答卷中,如砾石中的明珠。
主考的老先生阅卷时,看到晏清的答卷,先是习惯性地皱起眉头——晏清?那个朽木?她几乎要将其归入“抄袭”或“胡乱涂鸦”之列。
但细看之下,字迹虽非名家风骨,却端正清晰,力透纸背,显是下了功夫。
再看内容,越看越是心惊。观点虽略显稚嫩,但逻辑严谨,切中时弊,更难得的是那份罕见的务实精神和隐隐透出的悲悯情怀。这绝非原主那个草包能写出来的东西!
周老先生放下卷子,揉了揉眉心,眼中精光闪烁。她不动声色地将晏清的卷子单独放在一旁。
日子在晏清的埋头苦读、熬夜抄书和兰音的沉默操持中滑过。家中的米缸终于不再是空空如也,债主上门讨债的频率也因晏清陆续还上一点零碎铜钱而降低。
最明显的变化是,餐桌上不再是纯粹的稀粥咸菜,偶尔能见到一点油星,或兰音用晏清抄书换来的细粮蒸出的、暄软的白面馒头。
晏清依旧沉默寡言,但行动是清晰的。每日天不亮就起身,温习功课或整理抄书的纸张;下学后直奔墨香书铺,领了新的活计回来;晚饭后点起蜡烛,伏案疾书,直到深夜。
她的手指因长时间握笔磨出了薄茧,眼下也染上了淡淡的青黑,但那双眼眸深处,却燃烧着一种兰音从未在原主身上见过的、名为“希望”的光芒。
兰音的心,像被投入石子的深潭,一圈圈涟漪不断扩大。最初的恐惧和死寂被一种巨大的困惑所取代。她像观察一个全然陌生的生物一样,观察着这个可能占据了“妻君”躯壳的人。
日子在晏清白天书院苦读、回去继续抄书的循环中艰难滑过。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抄书的工钱虽然微薄,但至少让米缸不再见底,偶尔还能买些最便宜的青菜。兰音脸上的菜色似乎褪去了一丝丝,楠儿也不再总是饿得哭闹。
然而,代价是显而易见的。晏清眼底的乌青越来越重,白天在书院有时会忍不住打盹,引来同窗的嗤笑。
回去就趁着天彻底黑下去之前继续抄书时,她常常写着写着,头就一点一点地垂下去,笔尖在纸上晕开墨点,她才猛地惊醒,懊恼地继续。
这一切,兰音都默默看在眼里。
她内心的困惑如同野草般疯长。晏清真的变了。她每天按时回家,带回铜钱或米粮,没有打骂,对楠儿也…尽量保持着距离,但至少不再呵斥。
晚上就蜷缩在灶房冰冷的草堆上,裹着那床薄被,就着昏暗的灯火抄书到深夜。那沙沙的笔声,成了这个破屋里新的、带着奇异安定感的背景音。
看着晏清日益加深的疲惫,兰音的心绪复杂难言。恐惧依旧盘踞在心底最深处,像一条冬眠的蛇,随时可能苏醒。但另一种更陌生的情绪——一丝连她自己都感到恐慌的…不忍?或者说,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担忧?——悄悄探出了头。
她要是累倒了,或者被书院赶出来…抄书的活计没了…我和楠儿怎么办?
这个冷酷而现实的念头,像冰水一样浇醒了兰音。她不能让这刚刚有了一线生机的局面崩塌。她必须做点什么,即使…这需要她付出代价。
一个清冷的夜晚,晏清又在灶房就着烛光抄书,头一点一点,强撑着精神。兰音抱着楠儿,在门口站了许久,终于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兰音张了张嘴,声音干涩,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你…这样睡,会生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