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窗外的夜更深了,屋里的烛火却像是被她这股气撑着,反倒亮得更稳了。
  往后的日子,朝堂那层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翻涌得愈发湍急。
  谁都瞧得出吴道子这颗棋子在往上走,却少有人知,他每一步抬升的轨迹,都被两根无形的线牵着——
  一根是许连城与卫锦绣递来的“梯”,另一根,是他背后那只手伸来的“索”。
  吴道子能真正摸到权力的边,是从太子洗马这个位置开始的。
  太子许修颜素来重文,又急于在朝堂立住脚跟,总想着网罗些“有识之士”。
  吴道子先前在翰林院时,曾借整理东宫旧档的由头,给太子递过几篇策论,论的是“储君如何平衡朝堂派系”。
  字里行间不偏不倚,既不提打压哪派,也不说扶持哪系,只说“以静制动,以察代断”,正合了许修颜想避嫌又想掌权的心思。
  一日太子在东宫议事,谈及要补一位洗马,掌东宫典籍与奏疏誊抄,既要懂文墨,又得是“自己人”。
  太子身边的詹事刚提了两个名字,许修颜却摆了摆手,指尖敲着案上那几篇策论:“吴道子如何?他整理旧档时我瞧过,心思细,笔头稳,且不涉党争,倒合适。”
  这话传出去时,不少人暗觉意外——太子洗马虽品阶不高,却是能日日随侍太子、接触东宫核心文书的位置,怎么就给了个没根基的翰林院编修?
  第45章 我让你活~
  背地里有人嘀咕,明面上却没人敢驳。许连城在宫里听了这消息,只漫不经心地剥着橘子。
  慢悠悠道:“太子眼光倒是准,吴道子确是稳妥人,前几日我让他誊抄份先帝遗诏副本,他竟能一字不差,连墨迹浓淡都仿得七八分,心细得很。”
  许修颜听许连城也夸,便笑着点头:“既是你也都瞧得上,那便是个好的。”
  这话经宫里的人一传,再没人质疑吴道子的“资格”。
  他谢恩那日,特意去东宫叩见太子,许修颜拍着他的肩道:“往后东宫的文书,你多上心,本太子信你。”
  吴道子垂首应着,眼底却飞快掠过一丝冷光——太子的信任,本就是他计划里的第一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快得……像是有人在背后推了一把。
  他没时间细想这“推”的人是谁,只抓紧了这机会。
  成了太子洗马后,他日日随侍太子左右,誊抄文书时故意漏些“东宫动向”给相熟的小吏,又在太子与朝臣议事时,看似无意地插几句“公允”的话,既讨了太子的喜,又让旁人觉得他“通透”。
  真正让他走进皇帝眼里的,是那场关于“盐铁专营”的旧案。
  先帝时曾有过一场盐铁案,牵扯了不少老臣,当年因证据不足草草收尾,成了皇帝心里的一根刺。
  这年秋汛,沿海盐场被冲毁大半,盐价飞涨,朝臣又提起旧事,有人说该重查,有人说该□□,吵得不可开交。
  皇帝心烦,召太子进宫议事,吴道子作为太子洗马,也在殿外候着。
  恰逢皇帝问太子:“你觉得该查还是该稳?”
  许修颜年轻,一时答不上来,只朝外看了眼。
  吴道子适时递了张纸条进去,太子展开一看,上面只写了两行字:“查则动根基,稳则失民心,不如先查‘小吏’,再牵‘旧案’——小吏易办,旧案可借小吏之口,慢慢剥。”
  太子眼睛一亮,照着这话回了皇帝。皇帝听了,沉吟片刻,竟真点头了:“倒是个法子,先从盐场的小吏查起,不动老臣,只清蛀虫。”
  这事办了没半月,就抓了十几个盐场的小吏,审出不少贪墨的细节,虽没牵扯到老臣,却也平了民愤。
  皇帝高兴,问太子:“这主意是谁想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