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说大周的贪官是在贫瘠沙漠中争食几块骨头的鬣狗,那么吴国的污吏,便是在温暖潮湿之地滋生出的一团一团的菌群。
  前两年楚地干旱,导致大片农田绝产,流民遍地。
  吴国朝廷国库充盈,士大夫阶层过得滋润,又在朝中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一听楚地干旱,立刻便联名上疏请求皇帝拨粮赈灾。
  毕竟这粮拨了,他们才有的贪。
  皇粮一拨下来,便成了这帮士族大夫们的饕餮盛宴,朝中大臣吃肉,地方官吏喝汤,层层盘剥下来,根本没多少发到了百姓手中。
  流民过得困苦,朝不保夕,可活人总不会被尿憋死,他们还能怎么办?投匪。
  于是楚地开始匪祸丛生,也就荆州、岳阳两地的情况稍好一些。
  前者是因为干旱并不严重,后者则是因为褚景明一直在封地镇压匪帮。
  楚地南部的情况则格外恶劣,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又有匪帮一轮又一轮地打家劫舍。百姓苦不堪言,被逼得揭竿而起,短短两年时间,已经有十几人自立为王。而他们的目的已经不再只是吃饱发财,而是要“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吴国朝廷这才慌了。
  而祸不单行,恰在此时,北边又改朝换代,祖世德磨刀霍霍,想要打下南吴。
  正在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之际,有谋士献上高策,提议将所有流民、土匪、起义军收编为正规军,由朝廷养着,日日操练,以备来日与盛国一战。如此一来,内忧外患都可化解于无形。
  南吴朝廷不缺银两,皇帝很快采纳了这一计策,痛快地拨钱拨粮。
  而这些钱粮,朝中官员自是一分都不敢贪。毕竟盛国一打下来,吴国一旦兵败,他们不说钱财,恐怕连命都不保。他们自己不贪,也死死盯着地方官吏不准贪,最终所有钱粮都足斤足两地送到了岳阳王褚景明之手。
  最终,褚景明用这些钱粮在楚地扩充了约二十五万的守备军。
  北盛往南吴派奸细,南吴也在往北盛派奸细。
  骊山行刺过后,祖世德受到惊吓,身体大不如前,南吴也察觉到盛军也并非铁板一块。八百营号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可事实证明,他们的莲花门对上八百营,至少还有一战之力。
  于是开始有大臣提议,吴国不应被动防御,而要主动出击。盛国正在全面备战,将来至少也会亮剑,两国必有一战,倒不如把战火烧到盛国的领土上去!
  只是祖世德尚在,盛军又常年与北国作战,兵强马壮,朝臣一番商议过后,还是否决了这一提议,准备再等等时机。
  直到去年新元大朝会,祖世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昏了过去,南吴这才派褚景明立刻北上袭击襄州。
  听到这儿,赵秉文问道:“所以去年褚景明带过来的都是流民和流寇吗?”
  “恐怕不是,至少大部分不是。”周权道,“他那些骑兵、弓弩兵大多训练有素,流民、流寇短时间内很难操练到这种程度。”
  怀信道:“这些流民、流寇收编成的军队,我们今年就能在战场上碰到了。”
  第225章
  “嗯。”周权应道, “褚景明来时带了十五万人,败走之时只剩五万余众,消耗掉的这些兵力只能靠这二十五万守备军来补。”
  所以这些流民、流寇、起义军收编而成的军队, 他们的短板会是什么?
  军纪差?
  而正想着,怀信看向他, 问道:“燕王, 我们必须要达成一致, 今年继续攻打吴国的目的是什么?除掉褚景明?扩大领土?还是彻底灭了吴国?”
  这问题问得犀利,他们不是周祈安指哪儿他们便要打哪儿的将领,他们之间甚至还没有结成正式的同盟。
  哪怕结了盟, 谁又要听谁的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