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这一举动将屋里人吓得措手不及,个个都赶来扶她,千禧却不甘心,死死压着身子,“顾公子,日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顾南淮拧紧眉头,“姑娘,我大抵知道你求什么,你先起来,我再说与你听。”
  千禧心怀忐忑起身,落座后,她说了此行来的目的,“现下青州势力在岚县占码头,炸盐井,煽动民乱,想要控制岚县的所有货物的出口,岚县的人并没有滔天权势,也没有富可敌国的钱财,多闹几次乱子,他们定然扛不住压力,手中的资产权力便会落到他们手中,到那时,江祈安就更没救了。”
  “江祈安并非没有成果,我此行带来了岚县这一年的成果,只想见见陛下,让他看看江祈安的未来五年的计划真实可行,本想求见顾大人,可他不在梁京,我不知该信任谁。”
  顾南淮开口道,“我爹的确不在梁京……嗯……想救江祈安,现在还不是时候。”
  千禧深吸一口气,“还请公子告诉我缘由。”
  “刚才舒姑娘唱曲儿的时候,你瞧见了么?本该是一首脱颖而出的词曲,却总有人跳出来贬损,你可知为何?”
  千禧摇头。
  任遥道,“不止词曲,只要有关江祈安的成就,他们通通都想抹杀,就像当年芙蕖夫人一样。”
  千禧不懂,“为何?”
  顾南淮沉吟,“这要从前朝说起……”
  他缓缓道来,“大约是二十年前,前朝皇帝昏聩奢靡,世间早有文人看不惯,有一年科考,便有考生在文章中感怀苍生不易,民生多艰,批评前朝皇帝的所作所为,他当时抱着必死的决心,意料之外的是,皇帝竟良心发现,将他点为状元,让他做一名言官,从此直言纳谏。”
  “那时候,但凡有些良心的官都觉得是好事,谁也没有料到,事情竟朝着人们料之不及的方向发展。”
  “我爹说,从那一年开始,皇帝开始广开言路,直言纳谏成了每个士人谋得官位的必经之路,人人都得骂一骂当时的官僚,人人都得感慨子民之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气,所有人都带上心怀苍生的面具,整天哀叹百姓的苦,替他们叫不公叫委屈。”
  “但这样的风气,对当时的士人来说是捷径,只要心疼百姓,就是个好官,年年高升不在话下。”
  千禧有些不明白,“心疼百姓,不是好事吗?”
  顾南淮轻笑,“一开始都是这么认为,可他们光心疼,不干实事啊!”
  “但凡有个灾,就有当官的为民请命,当时的皇帝决心痛改前非,只要有人请命,说拨钱就拨钱,可拨钱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这钱最后几乎没有流向百姓,全进了这些滥竽充数之人的囊袋。”
  “到最后国库空虚,各路军队日益庞大,自然就反了,直至灭国。”
  “乐芙蕖也算小有名气,是个做实事的人,用实干给真切改变了岚县的贫苦。我爹说,乐芙蕖哪怕是个女子,但一定比那帮虚伪之人能更能做个好官。”
  “我爹那时官职不大,人微言轻,抵不过虚妄浮华之言给皇帝带来的震撼,皇帝轻信他们,说乐芙蕖是在岚县装神弄鬼,蛊惑民心,因此给乐芙蕖定罪。”
  “如今,天下换了一家做主,可那批士人并没有换,他们仍依照着前朝的行事作风,他们又想将此事在江祈安身上重演,像芙蕖夫人那样。”
  千禧听着越发觉得气愤,不禁攥紧了衣袖,“芙蕖夫人也好,江祈安也好,只不过是想让岚县更好,合作难道不是更好的方式?”
  顾南淮听笑了,“谁说没有挡他们的路?”
  任遥也笑了,“江祈安正正好挡在他们的晋升大道上!”
  千禧摇头,“不懂。”
  顾南淮无奈笑了,“江祈安的策论里写,治水开渠修路流民迁移,条条细致入微,甚至考虑到了人员调配,文化融合,每一条都是可以列入治国方针里头的良策,且眼光长远,行事并不算激进,只要照做,策策皆可落实。”
  “没有实际对百姓的体察,对人性的真知灼见,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那群悲春伤秋的士人,写百姓苦啊累啊,愤世嫉俗,悲天悯人,伤时感事,只需要朝廷的帮扶,才能站起来,怎么帮扶,发钱,减税!”
  “可朝廷越是减税,他们便越是在朝廷看不见的地方加税,层层盘剥,国库空虚了,他们钱袋子倒鼓得跟□□似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