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246节(2 / 4)
五年前他从东宫走出来,那些人也不曾出现,定是认为他能被废一次,就会被废第二次!
太子在薛理点拨下也看清楚,百名文官不如一名武将有用,因此也不在意他们的去留。
只是偶尔想起来,太子还是觉得憋屈:“查吧。”思索片刻,“朝中谁敢这个时候给林掌柜添堵,对你二哥一家不利,孤宰了他!”
薛理:“有殿下这句话,臣就放心了。”
太子:“天塌了孤给你顶着!”
薛理:“臣此行定把国库填满。明年殿下想做什么都可以放手去做!”
太子想起那年在仁和楼二楼和他爹的一番谈话:“去吧。”顿了顿,“人手不够尽管叫人给孤传信。”
薛理起身行礼告退。
回到家中,只有几个奴仆。做饭婆子给薛理煮一碗面,薛理因为这几日看档案睡得晚,饭后忍不住犯困,想着晚上要赶路就回房眯一会。
迷迷糊糊间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薛理起身,便看到林知了在为他检查行囊。
薛理情不自禁地从身后抱住她,低声感叹:“林掌柜辛苦了。”
林知了:“这个时候路上都是人,怎么出城啊?”
薛理:“堂堂正正走出去。”
林知了惊得转过头。
薛理:“明日是忙假,你和鱼儿抽不开身,我去给二哥割麦子。马放到二哥家,我再同他们乘车南下。”
林知了懊恼:“这几日丰庆楼招人,还有酒坊的事,忙昏了头,我都忘了麦子熟了。”
薛理:“别担心。就算京师有他们的同党,也要十日后才能发现我不在京师。但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我在江南。一来我祖籍临安,陛下不会叫我去江南查案。其次太子殿下说,他没有万全之策也不敢动两淮。所以两淮官吏和他们京中同党就算承认我大胆包天,也不信我敢去扬州!”
林知了:“既然是查案,就不可能悄无声息。”
薛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定会打草惊蛇。但我们有渔民百姓遮掩。我要抓盐商,盐商可以躲进芦苇荡。盐商想杀我,我也可以躲进去。”
江南不止有当地百姓协助。薛理还想到一人——林蜻蜓夫家姐夫。他到扬州不过两年,当地盐商和官府定不会叫他知道他们的秘密。即便林蜻蜓夫家姐夫有心投诚,他们也会考察一两年。
外有百姓,内有内应,薛理感觉这次要比“庐州案”顺利。
薛理:“我们认为江淮一带情况复杂,也是根据‘长兴侯案’和‘庐州案’推测。也有可能两淮贪官并不如庐州知府猖狂。”
林知了:“十官九贪!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薛理不信,御史中丞不信,大理寺少卿也不信,所以他仨都认为涉及到两淮地区的案子很棘手。
林知了:“庐州离扬州才多远?我不信越王不知道庐州知府为祸乡邻。他不上表,两淮官吏也跟不知道似的,不正是因为他们都一样!”
薛理:“先查了再说!”
林知了:“你要不要找几个江湖人士?有些事情你们查不到,不等于他们查不到。说句不合适的话,猫有猫道,鼠有鼠道!”
薛理:“你才说过庐州离扬州不远。我到了那边会无人可用?”
林知了想起那年帮薛理送信的几人:“我身为丰庆楼掌柜的,很容易见到陛下,你不必担心我。到了江南也别急于求成!”
大理寺少卿和御史台出面找吏部调了江南官吏档案,结合薛理的梦,他知道哪些人最贪。到了江南他知道从何查起,不会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打草惊蛇。 ↑返回顶部↑
太子在薛理点拨下也看清楚,百名文官不如一名武将有用,因此也不在意他们的去留。
只是偶尔想起来,太子还是觉得憋屈:“查吧。”思索片刻,“朝中谁敢这个时候给林掌柜添堵,对你二哥一家不利,孤宰了他!”
薛理:“有殿下这句话,臣就放心了。”
太子:“天塌了孤给你顶着!”
薛理:“臣此行定把国库填满。明年殿下想做什么都可以放手去做!”
太子想起那年在仁和楼二楼和他爹的一番谈话:“去吧。”顿了顿,“人手不够尽管叫人给孤传信。”
薛理起身行礼告退。
回到家中,只有几个奴仆。做饭婆子给薛理煮一碗面,薛理因为这几日看档案睡得晚,饭后忍不住犯困,想着晚上要赶路就回房眯一会。
迷迷糊糊间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薛理起身,便看到林知了在为他检查行囊。
薛理情不自禁地从身后抱住她,低声感叹:“林掌柜辛苦了。”
林知了:“这个时候路上都是人,怎么出城啊?”
薛理:“堂堂正正走出去。”
林知了惊得转过头。
薛理:“明日是忙假,你和鱼儿抽不开身,我去给二哥割麦子。马放到二哥家,我再同他们乘车南下。”
林知了懊恼:“这几日丰庆楼招人,还有酒坊的事,忙昏了头,我都忘了麦子熟了。”
薛理:“别担心。就算京师有他们的同党,也要十日后才能发现我不在京师。但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我在江南。一来我祖籍临安,陛下不会叫我去江南查案。其次太子殿下说,他没有万全之策也不敢动两淮。所以两淮官吏和他们京中同党就算承认我大胆包天,也不信我敢去扬州!”
林知了:“既然是查案,就不可能悄无声息。”
薛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定会打草惊蛇。但我们有渔民百姓遮掩。我要抓盐商,盐商可以躲进芦苇荡。盐商想杀我,我也可以躲进去。”
江南不止有当地百姓协助。薛理还想到一人——林蜻蜓夫家姐夫。他到扬州不过两年,当地盐商和官府定不会叫他知道他们的秘密。即便林蜻蜓夫家姐夫有心投诚,他们也会考察一两年。
外有百姓,内有内应,薛理感觉这次要比“庐州案”顺利。
薛理:“我们认为江淮一带情况复杂,也是根据‘长兴侯案’和‘庐州案’推测。也有可能两淮贪官并不如庐州知府猖狂。”
林知了:“十官九贪!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薛理不信,御史中丞不信,大理寺少卿也不信,所以他仨都认为涉及到两淮地区的案子很棘手。
林知了:“庐州离扬州才多远?我不信越王不知道庐州知府为祸乡邻。他不上表,两淮官吏也跟不知道似的,不正是因为他们都一样!”
薛理:“先查了再说!”
林知了:“你要不要找几个江湖人士?有些事情你们查不到,不等于他们查不到。说句不合适的话,猫有猫道,鼠有鼠道!”
薛理:“你才说过庐州离扬州不远。我到了那边会无人可用?”
林知了想起那年帮薛理送信的几人:“我身为丰庆楼掌柜的,很容易见到陛下,你不必担心我。到了江南也别急于求成!”
大理寺少卿和御史台出面找吏部调了江南官吏档案,结合薛理的梦,他知道哪些人最贪。到了江南他知道从何查起,不会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打草惊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