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亲自去过平安镇,深知平安镇的状况,更清楚赵铮和阮玲珑并非大富大贵之家。
  这七十石粮食,对他们而言绝非小数目,几乎是拿出了全部家底。在朝廷如此艰难、许多富户还在讨价还价的时刻,这份来自偏远小镇、来自一对普通夫妻的无私奉献,显得尤为珍贵和震撼。
  “心怀大义,赤子之心!”
  裴余亮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他在一次面圣汇报灾情进展时,特意提起了此事。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
  周衡昌正为几份哭诉灾情惨烈的奏折而焦头烂额,眉宇间是化不开的疲惫与沉重。
  听到裴余亮提及平安镇那对年轻夫妇,赵铮和阮玲珑竟捐出了七十石粮食,他执笔的手猛地一顿,朱砂滴落在奏折上,晕开一点刺目的红。
  他抬起头,锐利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诧,随即是深深的动容。
  “七十石粮食,平安镇……赵铮、阮玲珑?”周衡昌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名字。
  他记得裴余亮之前的奏报,知道他们得了赏赐,但也不过是五十亩良田、一座宅子和百两文银。
  七十石粮食,在这个粮价飞腾的年月,其价值远超那百两白银!
  更讽刺的是,好些家财万贯的粮商巨贾,在他开出那般优厚的条件下,也不过象征性地捐了一百石粮食,还明里暗里索要好处。
  “草莽之中,亦有忠义!”周衡昌感慨道,他心中那份因富户吝啬而积压的郁气,似乎被这股清流冲淡了些许。
  他沉默片刻,心中有了计较。
  “裴卿,”周衡昌放下朱笔,“朕记得,海外购粮船队带回来一些番邦的作物种子,有几种耐旱耐贫瘠的?”
  “回陛下,确有几种,如番薯、洋芋、番茄、辣椒等。当地人说产量尚可,且耐存放。只是我大周农人未曾见过,不知如何种植,故不敢贸然推广。”裴余亮答道。
  “嗯。”周衡昌沉吟道,“那个阮玲珑,既能种出高产稻谷,想必对农事颇有天分和钻研。将这些‘洋种子’,每样挑些品相好的,包好一并送去平安镇,交予阮玲珑。就说这是朕……替天下灾民,谢她夫妻二人深明大义,赠予她试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