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1 / 3)
对于那些传家已久且愿意慷慨解囊的富商,周衡昌承诺优先采购其家族产业商品,或授予特定商品的专营权,颁发御笔亲书皇商牌匾。
密令措辞软硬兼施,既晓以大义,更以实实在在、令人难以拒绝的丰厚回报相诱。同时,也隐晦地暗示:国难当头,若为富不仁,囤积居奇,待灾后清算,必无好下场。
这是胡萝卜与大棒并用,旨在撬开富户紧闭的粮仓和钱袋。
周衡昌深知国内粮源有限,必须寻求外部补充。
他紧急调动所有能出海的官船、以及征召部分可靠的民间大海商船队,组成一支规模空前的“购粮船队”。
周衡昌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并严令船队统帅:不惜重金,不拘种类,稻米、小麦、豆类、薯类甚至耐储存的鱼干、肉干皆可。他们将分赴南洋诸国、东洋乃至更远的西洋可能产粮之地,全力采购一切能填饱肚子的粮食。
“多多益善,速去速回!”
这支船队承载着新帝周衡昌的期待,带着大周老百姓的希望,扬帆起航。
这些政策如同数支强心剂,艰难地注入大周朝濒临崩溃的躯体。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总算在绝望中撕开了一丝生机。
山野间,成群结队的百姓在官差或乡老的带领下,按照图鉴指引,挖野菜、采野果、剥树皮。它们虽然清苦,甚至难以下咽,但总算能吊住性命,大大减少了饿死人的惨剧。
一些识时务、或眼光长远的富商巨贾,权衡利弊后,开始响应密令。
有的开仓平价粜粮,有的拿出巨资委托官府去外地购粮赈济本地。丹书铁券和国子监名额的诱惑,对许多渴望提升家族地位的富商而言,难以抗拒。
虽然对整个大周朝的困境而言杯水车薪,但涓涓细流汇合,总算缓解了部分重灾区的燃眉之急。
海外购粮船队也陆续传回消息,虽因路途遥远、采购不易,第一批粮食数量有限且价格高昂,但毕竟是有粮了!
这些宝贵的“洋粮”被优先用于最危急的灾区和军队□□,成为稳定局势的定海神针。
大周朝这台濒临散架的机器,在周衡昌近乎疯狂的驱动下,发出沉重而缓慢的咯吱声,艰难地重新开始运转。
干旱和内战带来的恐怖后遗症,终于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被遏制、被缓解。
北狄王庭原本蠢蠢欲动,打算趁大周内忧外患、粮荒肆虐之际,南下劫掠,甚至夺回之前战败赔偿的失地。
然而,周衡昌迅速平定内部叛乱、稳定朝局的雷霆手段,以及他应对粮荒时展现出的高效、务实和某种不惜一切代价的狠劲,让北狄人感到了忌惮。
尤其是得知周衡昌竟能调动海军远赴海外购粮,并成功撬动国内部分富户开仓,北狄高层意识到,这个新登基的大周皇帝绝非易与之辈,其掌控力和资源调动能力远超预期。
此时南下,很可能撞上对方拼死反扑的铁板。权衡再三,北狄王庭最终按下了躁动的马蹄,选择了观望。
——————
平安镇,西厢房内,黄昏的光线温柔地洒入。
文静失明的治疗已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连续数月的药敷、针疗和汤药调理,徐闻道倾注了巨大的心力,人也明显消瘦憔悴了许多。
这天傍晚,按照徐闻道的吩咐,阮玲珑端来温水和干净的棉布,小心翼翼地开始为文静解开缠绕在眼部的最后一层纱布。
赵铮紧张地站在一旁,连呼吸都放轻了。
徐闻道坐在稍远处的椅子上,看似闭目养神,实则手指微微蜷缩,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纱布一层层褪去……
文静紧闭着双眼,长长的睫毛如同受惊的蝶翼般剧烈颤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