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3)
虽然河湾的水位也下降了不少,但有阮玲珑那五亩作为样板的水田,以及周围那些效仿她“湿润管理”、“玲珑壮苗水”和“炼苗”法子的田地,平安镇的水稻长势依旧稳健。
今年水稻的叶片虽不如丰水年那般油绿肥厚,却坚韧挺拔,根茎深扎,在灼灼烈日下透着一股不屈的倔强。
粮食作物没有蔫头耷脑,也没有大规模的病虫害,它们绿油油的连成一片,在这片被旱魃肆虐的土地上,成了最耀眼的希望灯塔。
赵铮和阮玲珑租住的小院,也因此成了平安镇最温暖人心的所在。
清晨推开院门,门槛下常会静静地躺着几枚还带着母鸡体温的鸡蛋;门环上挂着一小捆用稻草扎好,腌得油亮喷香的咸菜疙瘩;有时甚至是一小包用洗净的荷叶包裹着的酸甜可口的山里野果,它们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阮玲珑每次看到这些质朴的“回礼”,心头便涌起一股暖流,比喝了最甜的蜂蜜水还要熨帖。
这是最朴素的认可,是来自乡亲们的善意回馈。
她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心意收好,心中那份对抗旱魃,守护这片安宁土地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镇东头,黄府的花园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文静的气色比初来时好了许多,她的脸上不再是病态的苍白,多了几分红润。
她依旧看不见,但空洞的眸子里,似乎也染上了些许光彩。
这一切的变化,黄天泽心知肚明。大半要归功于,那个三天两头带着新奇吃食过来的阮玲珑。
有时是一碗冰凉清甜的绿豆沙,有时是几块赵铮新琢磨出的,用井水湃过的米糕,有时甚至只是一小把阮玲珑自己田里刚摘下的,带着露水的新鲜小番茄。
文静每次听到阮玲珑的脚步声,唇角便会不自觉地弯起。
她喜欢听阮玲珑讲田里发生的趣事,讲那些“不听话”的秧苗如何偷偷分蘖,讲笨拙的青蛙如何跳进浅水层……
阮玲珑的声音,她带来的那些用心制作的食物,都像一剂无形的良药,滋养着文静干涸的心田和虚弱的身体。
黄天泽看在眼里,惊异之余,也只能将那份“送神难”的焦虑暂时压下。
这天午后,日头最毒辣的时候,平安镇小河湾旁最大的一片水田田埂上,却聚集了一群人。
以镇上最大的地主陈员外为首,几位拥有百亩以上良田的乡绅地主,连同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代表李伯、张伯、陈伯等人,都顶着烈日,神情凝重地围在一起。
人群的中心,正是穿着粗布短褂,裤腿挽到膝盖,脸颊晒得微红,眼神却格外清亮有神的阮玲珑。
日日灌溉的稻田里的水,肉眼可见地浅了一层。
河湾的水位线又下降了一掌宽。
烈日持续的炙烤,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渴的气息。
陈员外抹了把汗,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虑:“玲珑姑娘,大伙儿都按你的法子伺候庄稼,眼下看着是比外头强百倍。可,可这老天爷不开眼啊!再这么下去,河湾的水也撑不了多少时日了。到时候……唉!”
他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希望就在眼前,却可能随时被烈日彻底烤干,这种煎熬比绝望更折磨人。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阮玲珑身上,大家充满了期盼和依赖。
这位年轻的姑娘,用她的智慧和双手,已经带领他们创造了奇迹。
此刻,她成了这片干涸土地上,众人心中唯一的定海神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