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1 / 3)
“3月4日,她接受了采访,表现得非常淡定自如,那场采访给了市场误解,认为她运筹帷幄,也给了空头最后一击。”
“实际上,如果空头再坚持一周,形势就会完全相反——至少从账面上来看是这样的。但我想,即便空头不放弃,海莉依然会想办法卖掉手里的股票,她一定有所准备,只是没有等到那个时候而已。”
“3月6日,宽客基金和狮虎基金相继爆仓,被迫以高价从极光手中回购股票。。”
“3月10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之一被刺破,那一天,纳斯达克指数先是飙升到5132.52点,随后开始下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千禧dot-com泡沫危机”。
他没说也不敢说的是——
3月9日,极光陆续抛售手中所持有的绝大多数Novamind股票,只保留了4%不到的象征性持仓,Novamind股价下跌至95美金,一同抛售的还有思科、微软、戴尔三家公司股票,整个卖单高达11亿美金,但因为有Novamind这个更大单的抛售珠玉在前,这笔卖单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
微软当时已陷入长达数月的反垄断诉讼,联邦政府指控其违反《谢尔曼法案》,构成市场垄断。春季,法院初步裁定要求拆分微软,股价随之暴跌六成,带动整个科技板块崩盘,被认为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而极光的抛售在法院公布之前。
很明显,卡拉季奇已经从她的‘朋友们’那里提前得到了消息,她卖空的这11亿美金至少在华尔街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很多金融公司跟在她身后抛售金融股,导致了3月10的股价暴跌。
整个二月中旬,极光一边增持头部科技股,一边大规模签订看空纳斯达克指数的衍生品合约。在技术上,这种操作并不违法,甚至无法从程序上挑出半点毛病,它以其复杂的对冲组合减少了极光的资产波动,保护了它背后的主权基金资产和私人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次抵抗经济危机的行动上来说,堪称是天才般的做法。但它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人类聪明到突破想象力的极限,是否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答案是否。
格里芬认为最恐怖的是,同样是参与大量的衍生品交易,他本人当年是真的不清楚这样会带来那么可怕的后果,如果他一开始就知道之后ESF的风险敞口会到达可怕的1.2万亿,他绝对不会去做这样的蠢事。永恒对冲基金的覆灭,只是因为他真的蠢到控制不了结果了而已,但海莉不一样。
海莉当时已经知道经济危机即将到来,作为董事长,她签字确权了那样多的做空合约,却依然笑脸盈盈地在节目上表示她所追求的目标是‘规避风险’。
她的确规避了风险,只不过是替她的客户。
而那些在科技泡沫中破产的人和公司,完全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许久之后,华尔街少数高层才得知,在混乱开始前的第十八个交易日,海莉签署了一份极为复杂的新型合成衍生品计划,名称是:“指数负相关自适应远期-期权打包计划”(IFAP)。这个几乎无人读得懂的产品设定了一个激进条款,只要纳斯达克指数在未来60天内下跌超过17%,其收益杠杆将自动放大至4倍。而它却被打包成一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出售,为极光带来超额回报。
它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CDO(信用违约互换),而当时的国际衍生品协会甚至没有试图登记这一产品。
这一策略在几年后,为次贷中危机中的关键产品——CDO平方的诞生提供了灵感。
4月8日,乔治霍尔宣布关闭宽客基金,开启他的退休生涯。维克托施瓦茨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不再参与市场投机,而是专注于孵化新基金。
4月10日,迈克柯蒂斯宣布关闭狮虎基金。
宏观对冲基金时代就此落幕。
4月13日,Gordon&Stein因在第一季度遭遇巨额亏损,被迫取消IPO,霍恩比加西亚引咎辞职。
极光以战略支持为名义,提出以贴近账面价回购GS持有的10%极光股份,同时认购GS部分处于减值边缘的非核心资产,尤其是做空科技股失败后形成的复杂衍生品敞口,帮助其剥离亏损部门,对价条件是极光委派人手入主投资策略委员会,并协助GS制定风险管理体系。
4月28日,Gordon&SteinCEO因年迈宣布退休,霍恩比加西亚的亲弟弟怀特加西亚担任执行总裁一职,成为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投资银行总裁。
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裁撤旧有体系,Gordon&Stein从纯投行向资产管理与自营交易转型,进入对冲基金、PE、资产管理等领域,成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超过摩根成为华尔街第一大投行,并在在泡沫末期联合极光利用低价收购危机对手资产,膨胀为超级财团。
整个2000年,极光资产管理公司从科技泡沫中受益颇丰,那些存活下来的科技公司都害怕至极,纷纷去和极光签订合作协议,将公司的风险资产交由这家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金融公司处理。
海莉使全世界相信她就是拥有提前预知风险的能力。
当然,格里芬想,她当然会提前知道,因为每次她都在有意识地刺破泡沫,以减少泡沫破裂的未知。
如果一位掌控军队的国王,她理应知道什么时候会开战。
但海莉已经声名鹊起,不再是在金融行业内变得有名气,在全球范围内,她都被认为是可以和乔治霍尔、沃伦诺特、加德纳.伦纳德齐名的超级资本家。 ↑返回顶部↑
“实际上,如果空头再坚持一周,形势就会完全相反——至少从账面上来看是这样的。但我想,即便空头不放弃,海莉依然会想办法卖掉手里的股票,她一定有所准备,只是没有等到那个时候而已。”
“3月6日,宽客基金和狮虎基金相继爆仓,被迫以高价从极光手中回购股票。。”
“3月10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之一被刺破,那一天,纳斯达克指数先是飙升到5132.52点,随后开始下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千禧dot-com泡沫危机”。
他没说也不敢说的是——
3月9日,极光陆续抛售手中所持有的绝大多数Novamind股票,只保留了4%不到的象征性持仓,Novamind股价下跌至95美金,一同抛售的还有思科、微软、戴尔三家公司股票,整个卖单高达11亿美金,但因为有Novamind这个更大单的抛售珠玉在前,这笔卖单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
微软当时已陷入长达数月的反垄断诉讼,联邦政府指控其违反《谢尔曼法案》,构成市场垄断。春季,法院初步裁定要求拆分微软,股价随之暴跌六成,带动整个科技板块崩盘,被认为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而极光的抛售在法院公布之前。
很明显,卡拉季奇已经从她的‘朋友们’那里提前得到了消息,她卖空的这11亿美金至少在华尔街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很多金融公司跟在她身后抛售金融股,导致了3月10的股价暴跌。
整个二月中旬,极光一边增持头部科技股,一边大规模签订看空纳斯达克指数的衍生品合约。在技术上,这种操作并不违法,甚至无法从程序上挑出半点毛病,它以其复杂的对冲组合减少了极光的资产波动,保护了它背后的主权基金资产和私人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次抵抗经济危机的行动上来说,堪称是天才般的做法。但它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人类聪明到突破想象力的极限,是否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答案是否。
格里芬认为最恐怖的是,同样是参与大量的衍生品交易,他本人当年是真的不清楚这样会带来那么可怕的后果,如果他一开始就知道之后ESF的风险敞口会到达可怕的1.2万亿,他绝对不会去做这样的蠢事。永恒对冲基金的覆灭,只是因为他真的蠢到控制不了结果了而已,但海莉不一样。
海莉当时已经知道经济危机即将到来,作为董事长,她签字确权了那样多的做空合约,却依然笑脸盈盈地在节目上表示她所追求的目标是‘规避风险’。
她的确规避了风险,只不过是替她的客户。
而那些在科技泡沫中破产的人和公司,完全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许久之后,华尔街少数高层才得知,在混乱开始前的第十八个交易日,海莉签署了一份极为复杂的新型合成衍生品计划,名称是:“指数负相关自适应远期-期权打包计划”(IFAP)。这个几乎无人读得懂的产品设定了一个激进条款,只要纳斯达克指数在未来60天内下跌超过17%,其收益杠杆将自动放大至4倍。而它却被打包成一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出售,为极光带来超额回报。
它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CDO(信用违约互换),而当时的国际衍生品协会甚至没有试图登记这一产品。
这一策略在几年后,为次贷中危机中的关键产品——CDO平方的诞生提供了灵感。
4月8日,乔治霍尔宣布关闭宽客基金,开启他的退休生涯。维克托施瓦茨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不再参与市场投机,而是专注于孵化新基金。
4月10日,迈克柯蒂斯宣布关闭狮虎基金。
宏观对冲基金时代就此落幕。
4月13日,Gordon&Stein因在第一季度遭遇巨额亏损,被迫取消IPO,霍恩比加西亚引咎辞职。
极光以战略支持为名义,提出以贴近账面价回购GS持有的10%极光股份,同时认购GS部分处于减值边缘的非核心资产,尤其是做空科技股失败后形成的复杂衍生品敞口,帮助其剥离亏损部门,对价条件是极光委派人手入主投资策略委员会,并协助GS制定风险管理体系。
4月28日,Gordon&SteinCEO因年迈宣布退休,霍恩比加西亚的亲弟弟怀特加西亚担任执行总裁一职,成为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投资银行总裁。
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裁撤旧有体系,Gordon&Stein从纯投行向资产管理与自营交易转型,进入对冲基金、PE、资产管理等领域,成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超过摩根成为华尔街第一大投行,并在在泡沫末期联合极光利用低价收购危机对手资产,膨胀为超级财团。
整个2000年,极光资产管理公司从科技泡沫中受益颇丰,那些存活下来的科技公司都害怕至极,纷纷去和极光签订合作协议,将公司的风险资产交由这家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金融公司处理。
海莉使全世界相信她就是拥有提前预知风险的能力。
当然,格里芬想,她当然会提前知道,因为每次她都在有意识地刺破泡沫,以减少泡沫破裂的未知。
如果一位掌控军队的国王,她理应知道什么时候会开战。
但海莉已经声名鹊起,不再是在金融行业内变得有名气,在全球范围内,她都被认为是可以和乔治霍尔、沃伦诺特、加德纳.伦纳德齐名的超级资本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