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胶东海产品的产业链已经差不多了,杏脯可以分给关中地区的百姓做。正好配上盐铁官营,他可以借此杀几个豪强,然后就有钱了。
  他想着胶东,此时临海的胶东郡守府衙内,咸湿的海风从敞开的窗户灌入,带着特有的腥气。司马迁一夜未眠,正伏案疾书,案几上堆满了文书和账册,前不久刚收了税,一郡之刑事,民事,千头万绪,他忙得脚不沾地。但此刻他脸上并无太多愁苦,反而隐隐带着一丝满足的疲惫。
  自从按照霍彦的指点,利用胶东丰富的海产资源,大规模晾晒海盐、贩卖海带等海产,靠海吃海,局面便豁然开朗。
  他也没想到,这海里不起眼的海草,晒干后耐储存,泡发后分量足,自带咸味,加上阿言发达的商路,价格低廉到一枚铜钱能买一大块,足够贫寒之家吃上许久,省下买盐的钱。这简直是上天赐给天下百姓的活路。
  现下,霍氏商行和其名下的酒业司隶迅速接手了分销,凭借强大的渠道网络,将胶东海带卖遍了大半个汉朝。虽说阿言从中抽取三分利,但海产的七分利哪怕扣下朝廷税收,他也还能剩下钱投入地方建设和改善民生。加上杜周又陆续除了豪强那些毒瘤,霍彦租借的新农具和新搞的常平仓低价售粮,合理价格收余粮,还有低价的货款。
  司马迁治下的胶东郡今年竟成了少有的富庶之地,府库充盈,连贫瘠地方的耕地都早已被种上了粟,百姓脸上也多了笑容。
  司马迁觉得自己啥也没干,就被阿言给带飞了。阿言还给他交罚金。
  “阿言真好。”
  他今天第三次想给阿言写传记,他没跟霍彦说的是,他干了一件阳奉阴违的事儿,就是阿言让他以郡守的名义担保贷款,他用了,稍偏一点地方的百姓不相信他。于是他用了杜周的主意,以治黄的霍公名义担保了,百姓一听是霍公就去了。
  他揉了揉眼睛,抽出一张纸,百忙之中,为他的阿言又写了一段传记,写完就划掉了。
  “不够完美。”
  就在郡守写大作之际,赵喜娘正在清点新一批准备发往长安的海产品,除了惯例的咸鱼干,更多的是新鲜海货。硕大的海蟹、活蹦乱跳的对虾、肥美的牡蛎,以及珍贵的干贝。这些需要用霍氏工坊特制的、内嵌硝石冰块的“冰箱”木箱,由水运船只接力运输,才能保证送到长安时依旧新鲜。
  赵喜娘听闻她小爹并着冠军侯,大将军都回了长安,心道肯定得吃些好的补补,这次挑选得格外用心。
  “大人,运农具的船又到了,还有主君的信。”
  一名属下恭敬地呈上一个密封的竹筒。
  赵喜娘接过竹筒。拆开火漆封口,里面是霍彦略显随性的字迹。信中除了问候,还提到了长安局势以及自己替司马迁交了罚金,让他和杜周最近少杀些豪强,最后并再次强调了推广海产,惠及百姓的重要性。
  看着信中那句“黎庶之安,系于立足,国富则民安。胶东百姓衣食之事,托于喜娘,我心甚安,喜娘乃艳枝红冠,某窃以喜娘为傲也。”
  我私下里总把喜娘当成我的骄傲。
  赵喜娘心头一热,她提笔写下回信,除了汇报海带销售的盛况,还特意提到。
  “今岁渔获亦丰,喜娘特精选海蟹、对虾、牡蛎、干贝若干,供主君尝鲜,长安天凉,主君与君侯需加衣多进。主君安,君侯安,即胶东安。胶东之事,仆定竭驽钝,不负所托。”
  写完信,她望向窗外繁忙的码头,那里正有胶东百姓在装运海带,每个人都带着笑。
  她也笑了。
  她想,有主君在,这东海之滨的繁华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整个大汉的模样。
  喜娘有幸,生在此世。
  霍府。
  早食已吃的差不多了。
  霍彦放下银箸,对霍光道,“司马迁上次捎来的干货不少,上好的干贝、还有虾干什么的,你瞧着贵的,带去给据儿他们尝尝。你去病兄长和我不出门,你就当替我俩帮他在长安贵戚圈里在寻几个大主顾。”
  刘据的带货能力有目共睹,他上次随口提了句胶东的杏脯,立刻引得长安贵胄争相求购,让司马迁并着霍彦赚得盆满钵满。
  “哦,对了,”霍彦像是才想起,语气随意,“我若不当官了,那你这太子伴读的差事,应是也悬了。”
  霍光点点头,心中合计应该是,但小少年神色平静,完全没有什么怨气,“嗯,应是如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