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第4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个雨兰镇的女娃,大家都没有见过,可常芳不一样,这个娃儿从小就出名,从小不是在大姨就是在二姨三姑家,那个时候村子里面有些好事的人就会故意去问她“你妈老汉是哪个?”
  那个时候,这个娃儿还小,大家一问,她就会傻呼呼地说:“不能说,我妈说了,这件事不要说出去,要不然会被老虎拖走,你们也不要说了。”
  后来长大了,就只看到她低着头干活,听说她这么大了,还是没有户口,准备找个婆家,由婆家给她上户口。
  明面上大家不说,私下里还是很同情她,没有想到这个娃儿她居然去做生意了,而且还有声有色的。
  于是,家里孩子读书不行的,就有了新的对标。
  “也不只是读书这一条路,张家那个不给上户口的常芳,也没有读过两年书,现在在做生意了,不仅把自己妹妹送到镇上幼儿园读书,还给自己的姑姨买了猪肉。”
  “说起来,她好像只给她三姑和大姨送了猪肉吧?”
  “这要怪就怪她自己爹妈不当人,这么好的闺女,要是好好养着,说不一定就跟雨兰镇那个女娃一样了。”
  这些在打柴的时候,做胡豆瓣酱的时候,流传在大人们嘴里的话,也被孩子们听进了心里。
  于是,同林镇家里不上户口的女娃子现在吵架又有了新的攻击方式了——
  “你们等着,等我有了钱,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们!”
  像常芳那样!
  第49章
  同林镇这一 代的女娃本身就和常芳的三姑那一代不一样。
  村子里好多人家外面的墙上就是明晃晃地喷着“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村子里也有不少跟着国家走的村民,能够顶住外界的压力,只剩一个女儿或者就两个女儿。
  比如说三里村的女孩们就都知道梅家有个梅悦,她们家就她一个女娃。
  老麻村的女娃们则是知道河坝上面那户人家,家里只有两个女儿,但送两个女儿都读书。
  这些人,在村子里大人口中就是“不晓得她们在想什么?以后女儿大了,嫁人了怎么办?”“招上门女婿也不好,毕竟女婿只是半个儿子,半个儿子哪有自己儿子贴心。”“等他们老了就晓得厉害了。”
  这些话,自然不会避着家里的孩子,可这些话,听在家里那个为了追生儿子而超生下来没有户口的女孩耳里,会完全变了样——
  有人能够不追儿子,对女儿也很好。哪怕被人这样说,依旧对女儿好。
  尤其是这些人就在自己村子里,每天都能看到,能看到人家去山里打柴,父母背篓里有一个带盖的搪瓷茶杯,她们这些半大的娃儿在打柴的时候喜欢摘桑葚,人家父母也跟着摘,说是家里娃儿喜欢。
  她们割猪草回家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放学回家和她们差不多大的女娃正在拿着勺子吃茶杯里的桑葚。
  这怎么能不让人羡慕?
  “要是我能遇到那种父母就好了。”“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像那样呢?”
  当大人们不断地说着“你要让着弟弟,要不是为了生你弟弟,怎么可能生你?”的时候,这一代女娃和上一代的选择就不一样了,这一代就会选择在心里埋怨父母。
  ——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能像梅悦的父母那样呢?为什么一定要追生儿子呢?那些没有追生儿子的人家,也不是过不下去啊?而且自己干的活比弟弟多得多,凭什么就觉得女儿没有用?
  那些爱女儿的家庭,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也给村子里其他女孩提供了一个生命的落脚点。
  而现在,大人们开始说着雨兰镇的故事,说着常芳的故事,一小部分大人回到自己家,看着家里这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原本只想考这个儿子,现在想想别人家,不免心里头也有了一些想法。
  这种家庭的孩子们年纪都小,于是就有想法,看看送去读书,能不能撞个大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