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2 / 3)
总之如果营业期间还买不到牛杂原料,那这批卤味就是“绝版”。
原料拍买是花了七两八钱,但因稀缺性,苏榛把卖价定得高高的。
制作五香牛肠每斤成本约是八十文,卖价直接加到每斤两百文;
糯米牛肠每斤成本约五十五文,卖价定为一百四文;酱香牛心每斤成本七十文,卖价一百五十文;
牛肚不用制作只需清洗,每斤成本其实不过区区三十文,全部供给火锅城。每斤售价七十文;
香煎牛舌每斤成本四十文,但制作起来麻烦,还得占个人手现煎,每斤售价直接定为一百一十文。
这么一番安排丽娘又高兴了,毕竟一共才花了七两八钱买的牛杂,能卖出十四两多,这算是嘉年华里的大利润。
整个下午,苏榛在做卤味儿的功夫,其他村民也把其它能做的预制都准备利落了,不怕的冻的也全部拿驴车拉去了嘉年华的冰屋仓库。
那里已经开始有镖行的人晚值,再加上白水村也自己排了人手守夜,所以不怕被盗。
而靠山村的三百只活禽也全部宰杀完成,也送去了大食代。白水村又得了整鸡一百五十只、整鸭一百只、整鹅五十只;
鸡杂得了四十五斤、鸭杂得了四十斤、鹅杂三十斤。另外还单独制出鸡血旺二十斤、鸭血旺二十斤左右、鹅血旺十五斤;
至于羽绒跟羽毛,也来不及细分,就都拿麻袋先冻装了。等嘉年华结束了,看哪个村民要买。鸭毛绒一共装了十五斤、鹅毛绒装了十二斤。
还有那些个鸡鸭鹅的头,一百五十只鸡头直接被孟坨子花三百文买了去,给他家的猎狗啃着玩儿。
鸭头与鹅头则分成了两拨处理,一半数量原封不动留存,毕竟烤鸭或者铁锅炖也都得带头;另一半数量则被砍切加工,做成酱香风味的头类冷餐单独售卖,跟兔头一样,可售十五文一个。
待入了夜,苏榛又去嘉年华巡场了一圈儿,参加了百戏行开幕夜演的第二次联排。
这次比上次更加的隆重,因要调试光线,所有的灯笼、冰灯、火把都安置并燃点了起来,虽说耗资不菲,但这笔不能省。
其实时下夜间戏台最大的问题就是照明不够,好在百戏行早有经验、兴盛湖渔民又送来了大量的、不花钱的贝壳碎片。
项俊带着“场务”们、把碎片固定在了戏台周边置景上,成了大面积的反光装置。
当然,在苏榛看来效果肯定不可能跟现代的反光板去比。但有一说一,冰雪戏台本就是白色为主,再加上其它火把跟避风灯的加持,着实还是增了不少亮度。
可周边置景是亮了,由此出现了新的问题:映衬得戏台上所有人的脸更黑了。
没有面光啊……
在台下的“总导演”柳嫣感觉天都要塌了,苏榛也赶紧回忆在现代的时候看户外露营音乐节的灯光布置,可布局她虽然知道,但苦于没电没灯啊。
要不一点点的在台子顶空置横杆,拿丝绸装饰了再依高低错落挂避风灯?
办法是可以,但成本骤增,更何况搭台的时间实在已经不够了。苏榛只觉得所有的事情都砸了过来,一时间脑子嗡嗡作响,不断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要慌。
正纠结着,小司自冰嬉区一路快跑了过来,身后还带了一众在冰船上布置的盛家船工。
船工们每人都拖了辆冰橇车,满车明晃晃的。拖走得近了苏榛这才意识到,堆得满满的全是冰透镜。
冰透镜是大宁朝的北方渔民在冬季冰捕时所用的装置。
就是拿就是拿水冻成巨大的镜面,使用的时候依据不同角度摆放,再借助火把或者油灯的光线照射,便可摇身一变,成为最原始的聚光装置。
若仅有一面两面冰透镜,所产生的效果或许并不显著,一旦数量庞大,且角度设置恰到好处,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就不容小觑了。
苏榛打眼一望,冰橇上堆得那么满、冰镜数量想必十分惊人。 ↑返回顶部↑
原料拍买是花了七两八钱,但因稀缺性,苏榛把卖价定得高高的。
制作五香牛肠每斤成本约是八十文,卖价直接加到每斤两百文;
糯米牛肠每斤成本约五十五文,卖价定为一百四文;酱香牛心每斤成本七十文,卖价一百五十文;
牛肚不用制作只需清洗,每斤成本其实不过区区三十文,全部供给火锅城。每斤售价七十文;
香煎牛舌每斤成本四十文,但制作起来麻烦,还得占个人手现煎,每斤售价直接定为一百一十文。
这么一番安排丽娘又高兴了,毕竟一共才花了七两八钱买的牛杂,能卖出十四两多,这算是嘉年华里的大利润。
整个下午,苏榛在做卤味儿的功夫,其他村民也把其它能做的预制都准备利落了,不怕的冻的也全部拿驴车拉去了嘉年华的冰屋仓库。
那里已经开始有镖行的人晚值,再加上白水村也自己排了人手守夜,所以不怕被盗。
而靠山村的三百只活禽也全部宰杀完成,也送去了大食代。白水村又得了整鸡一百五十只、整鸭一百只、整鹅五十只;
鸡杂得了四十五斤、鸭杂得了四十斤、鹅杂三十斤。另外还单独制出鸡血旺二十斤、鸭血旺二十斤左右、鹅血旺十五斤;
至于羽绒跟羽毛,也来不及细分,就都拿麻袋先冻装了。等嘉年华结束了,看哪个村民要买。鸭毛绒一共装了十五斤、鹅毛绒装了十二斤。
还有那些个鸡鸭鹅的头,一百五十只鸡头直接被孟坨子花三百文买了去,给他家的猎狗啃着玩儿。
鸭头与鹅头则分成了两拨处理,一半数量原封不动留存,毕竟烤鸭或者铁锅炖也都得带头;另一半数量则被砍切加工,做成酱香风味的头类冷餐单独售卖,跟兔头一样,可售十五文一个。
待入了夜,苏榛又去嘉年华巡场了一圈儿,参加了百戏行开幕夜演的第二次联排。
这次比上次更加的隆重,因要调试光线,所有的灯笼、冰灯、火把都安置并燃点了起来,虽说耗资不菲,但这笔不能省。
其实时下夜间戏台最大的问题就是照明不够,好在百戏行早有经验、兴盛湖渔民又送来了大量的、不花钱的贝壳碎片。
项俊带着“场务”们、把碎片固定在了戏台周边置景上,成了大面积的反光装置。
当然,在苏榛看来效果肯定不可能跟现代的反光板去比。但有一说一,冰雪戏台本就是白色为主,再加上其它火把跟避风灯的加持,着实还是增了不少亮度。
可周边置景是亮了,由此出现了新的问题:映衬得戏台上所有人的脸更黑了。
没有面光啊……
在台下的“总导演”柳嫣感觉天都要塌了,苏榛也赶紧回忆在现代的时候看户外露营音乐节的灯光布置,可布局她虽然知道,但苦于没电没灯啊。
要不一点点的在台子顶空置横杆,拿丝绸装饰了再依高低错落挂避风灯?
办法是可以,但成本骤增,更何况搭台的时间实在已经不够了。苏榛只觉得所有的事情都砸了过来,一时间脑子嗡嗡作响,不断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要慌。
正纠结着,小司自冰嬉区一路快跑了过来,身后还带了一众在冰船上布置的盛家船工。
船工们每人都拖了辆冰橇车,满车明晃晃的。拖走得近了苏榛这才意识到,堆得满满的全是冰透镜。
冰透镜是大宁朝的北方渔民在冬季冰捕时所用的装置。
就是拿就是拿水冻成巨大的镜面,使用的时候依据不同角度摆放,再借助火把或者油灯的光线照射,便可摇身一变,成为最原始的聚光装置。
若仅有一面两面冰透镜,所产生的效果或许并不显著,一旦数量庞大,且角度设置恰到好处,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就不容小觑了。
苏榛打眼一望,冰橇上堆得那么满、冰镜数量想必十分惊人。 ↑返回顶部↑